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包头观察·网评

今日评|用AI重新定义“原创”的边界

张富博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上班族偷偷用AI写方案、做PPT,但开会时绝不提这茬,甚至故意做一些无关痛痒的修改,只为掩盖机械感过重的句式,生怕被说“偷懒”“没水平”。这种隐秘的技术焦虑,恰似当年有些人手里藏着计算器,非要假装心算的荒诞重现。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生产力革命,我们似乎陷入了某种集体认知困境:既贪婪享用技术红利,又耻于承认工具赋能。

回溯历史,从结绳记事到活字印刷,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次技术跃迁都伴随着“工具僭越”的恐慌。十九世纪英国工人捣毁纺织机,认定机器将剥夺他们的生存尊严,《红旗法案》更是让汽车等同于马车,扼杀了英国成为汽车大国的机会。历史一次次证明,真正决定文明走向的,从来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人类驾驭工具的能力与智慧。今天对AI的隐秘依赖与公开排斥,不过是那些古老恐惧的数字化变奏。

撕掉这层认知蒙版,需要重新定义“原创”的边界。用AI不等于作弊,关键要看核心创意是不是你的、最终把关是不是你在做。比如建筑设计师借助AI生成概念草图,却在空间动线与人文关怀上倾注毕生修为;科研工作者用大模型梳理文献,却在实验设计与理论突破中展现独到洞见——这恰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匠人,虽使用新式圆规与透视仪,但穹顶壁画的精神高度永远来自人类的心灵震颤。于文字工作者而言,就像《浙江宣传》一文里的那段话:“文字材料的魅力在于思想的火花,一撇一捺之间传递的是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AI生成虽然迅速,但却缺少灵光一现的观点突破、有根有据的理论创新,也缺少积少成多的政策突破。”

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我们必须预防技术工具的反客为主,因为宝剑越是锋利,越需要持剑人的清醒。最近冒出不少这样的新闻:有些大学生用AI写论文,结果连自己都看不懂;有自媒体全靠AI洗稿,到最后自己不会写开头了。技术依赖的吊诡之处在于,当我们把思考权逐步让渡给算法时,也在不经意间典当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因此,人们在享受AI的便捷时,必须把握好作为“执剑人”的清醒和底线:重要决策自己动脑、关键内容亲手打磨、永远不要失去“手动模式”的能力。

从竹简、稿纸、word文档到豆包、kimi、deepseek,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一句指令、一篇文章,算力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技术共处的永恒命题。或许此刻,我们更该重读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古老训诫——真正的文明进阶,从来不是人与工具的割席,而是在驾驭与敬畏之间,找到那个让星光穿透棱镜的微妙角度。毕竟,再精妙的AI也写不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诗意,而这正是人类永远不能被替代的浪漫证明。

以眼下热播的《哪吒2》结尾:人工智能终究只应是小哪吒的风火轮、混天绫、乾坤圈,人的智慧情感才是陈塘关三太子成为哪吒的转世灵珠。

(编辑:吴存德;校对:张飞;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