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非遗守艺人登上百姓大舞台

每逢春节,包头街头巷尾总要响起锣鼓和铁镲合奏的声音,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威风凛凛的“狮子”下,在“拔空凌步”的高跷上,在或立或坐的抬阁脑阁上,活跃着不少朝气蓬勃的年轻身影。

“00”后搭档舞狮

乙巳年正月十四,气温微凉。

在东河区政府广场前,鼓点如雷,震耳欲聋。伴随着激昂的鼓乐,8只雄狮腾空而起,瞬间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金红鳞甲翻腾、雄狮抖鬃眨眼,昂首、腾空、飞跃……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腾挪纵跃宛若凌风,将舞狮的力量感与节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狮子衔起地上的朱轴,狮口条幅垂落——红底翻金一句句“大展宏图”“喜报华年”“龙狮舞天下”等祝福,围观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表演的团队来自中华龙舞师团,其中一对“00”后搭档师超和陆勇告诉记者,起初,两人都是觉得舞狮很帅,就加入了团队,在师父的带领下开始学习。

如今,24岁的师超加入这一行已经5年多了。“其实舞狮的门槛并不高,一般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就能掌握基本功。如果你有天分,团队还会选派一个师父,一对一传授像梅花桩这种高难度技艺。”师超介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学徒到上台表演,只能靠着日复一日枯燥地反复练习。但由于舞狮表演的需求有一定的季节性,团队成员为维持生活,不得已将舞狮的爱好变为兼职,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训练。“中间也有一些人坚持不住退出了,但留下来的人都是因为热爱,所以心甘情愿。”师超说。

6岁萌娃脚踩高跷

街头展演中,惊险刺激、滑稽搞怪的高跷表演惹人注目,其中一名踩高跷的小男孩格外引人注目——小小的他迈着有节奏的步伐,甚是可爱。

小男孩名叫许宁,今年6岁,春节期间一直跟着高跷队游走在大街小巷。“踩高跷既能锻炼协调能力增强体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成长;另一方面,这些传统民俗文化能够有所传承。”许宁的爸爸说。

许宁的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是高跷队的一员,由于一些原因放下了。在他看来,喜欢是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能传承下去的最大因素。孩子愿意,才能克服自己的恐惧,由害怕受伤变成享受高跷,从而把高跷带给他的快乐、喜悦传达给观众。家长愿意,才能支持孩子的选择,在孩子遇到挫折、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帮助他树立自信。

在爸爸的引导下,许宁试着接触了高跷,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许宁的爸爸找到自己从前的队友,让孩子接受专业的训练。“师父都是手把手带他练习高跷,熟练了才会放手,所以很少摔跤。”许宁的爸爸介绍道,虽然看上去不安全,但是初学者高跷的高度一般是30厘米到50厘米,而且准备工作都会由专业人员亲手完成,安全结实且松紧适度,不会影响腿部灵活性和血液循环。

“我觉得踩高跷很开心,人越多越有意思。”只要一踩上高跷,许宁就一改平日内向腼腆的性格,步伐欢快,活泼开朗。一步一年味,一步一传承,许宁在爸爸的陪伴下,和其他高跷队员在锣鼓声中稳步前行。

传承老祖宗的绝技

数百米长的街头展演队伍压轴的是传统民俗——抬阁。

阁上,小演员们被巧妙地固定在基座上,身着戏服,每个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或扮作包公、秦香莲,诉说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或化身许仙、白娘子,赞美着生死相依的爱情传奇,队伍中彩旗、彩灯、鼓乐等点缀其间,小演员跟着节奏晃动着身体翩翩起舞,引爆全场。

带队人、沙尔沁一村村民梁天喜传承这项技艺已经30多年了,谈起几十年间抬阁、脑阁的传承情况,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以脑阁《白蛇传》举例,下面需要一个成年人扮背伞的许仙,既要承担上边扮白蛇的孩子重量,还要背上固定用的铁架子,扭起来可算是个体力活,老一辈的抬不动了,队里表演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梁天喜说。

“时代不一样了,虽然能理解年轻人,但我们这些传承人不能让老祖宗的‘好东西’失传了。”因此,多年来,梁天喜和团队一直通过现代科技改进表演方式。抬阁太累,就为阁子安上电机和轱辘,让推着的人减轻负担;平稳的车轮导致表演没有轻快、晃动式的感觉,再为花车上安装一个转盘,让这项民间文艺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效果。

同时,村委会不仅通过自己的宣传平台,号召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参与进来,还为他们上了保险,提供活动经费和必要物资。“条件好了,年轻人就愿意来试一试,我们都来者不拒,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抬阁、脑阁文化,让这份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梁天喜说。

一场文化盛宴,终有散场之时。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戛然而止,所有的喧嚣和热闹渐渐消散,但一个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传承人和孩子们之间,交接、续写……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嘉伟;编辑:张飞;校对:吴存德;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