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包头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无论是老牌的“当家景点”,还是刚火起来的“新晋网红”打卡地,又或是各大商圈,到处都是年轻人和学生的身影。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为包头注入了满满的“年轻态”,也让这座城市找到了和年轻人共鸣共融的新方式。
人气爆棚的包头,不仅意味着滚滚而来的“财”气,更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才”气。
2月5日,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的“双招双引一优化”动员大会上,包头第三次将目光对准“招才引智”,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
趁热打铁,趁着春光入城、青春涌动,“小鹿回家——毕业了,回包头”新春首场人才宣介招聘会举办,包头再次向广大年轻人群体发出春天的邀约,推出一系列“超有料”、诚意满满的“法宝”:
政策“橄榄枝”——
在激烈的区域抢才大战中,包头能屡屡获得人才的青睐,一句“包揽人才 头等大事”唱响四季,成为独一无二的“引才IP”。
谋篇布局,落地有声。包头频频向人才发力,“事业编制企业用”“事业编制平台用”、《包头市人才政策包550摘要》《关于支持吸引青年人才来包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产业引才地图、人才引进白皮书等聚才“组合拳”,可谓大招频发;采取“带土移植”“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开展人才政策兑现年活动,建立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科创人才生态保障等机制,可谓诚意满满。
同时,在子女上学、医疗就诊、交通出行等“关键小事”上给予人才更多礼遇,解决后顾之忧,用最优待遇让求职者“近悦远来”,用最全要素保障,让求职者、创业者“看见未来”。
产业“强磁场”——
何以“引得凤凰来”?从宏观角度看,2021年至2023年,包头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3年前进了31位。2024年,包头GDP总量达到4575.1亿元、增长8.1%。从目前百强城市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包头排名将进一步向前。近年来,包头坚持以产才融合为导向,立足“3+5+N”重点产业集群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搭建更多平台,不断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汇聚优质科创资源。
从微观角度看,包头正加快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提升驻包高校和职业院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需求适配度等,无论是从衣食住行还是未来职业规划,都能够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
环境“温柔乡”——
城市和年轻人能不能“牵手成功”,取决于很多细枝末节的“感知”和具体而微的“认同”。
包头具备助力青年人成就事业的种种优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数字赋能势头强劲、人才保障基础坚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品质生态宜居、人文环境厚重淳朴。可以说,这是包头吸引人才的底气。
“开年第一会”上,市委书记丁绣峰真情叮嘱:“要视人才为珍宝”“要拿出抓招商那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这种被称为“软环境”的东西,让年轻人心生“好感”,选择“留下”……
当一座城市以最高礼遇向人才致敬时,人才也必将会和城市“双向奔赴”,反哺城市。
过去一年,包头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933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346人,新增专技人才1.46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包率达25.4%。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稀土、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多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成为新的增长点。
“开年第一会”提出,今年的目标是: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1万人以上,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5个以上,新建院士工作站2个,新增专技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300人,高校毕业生留包率达到25%以上。
乍一听,似乎数字有些惊人,但细致一分析,就知道包头招才引智的优势和底气,进而让人们意识到这座“跑起来”的城市的确实力不凡。
眼下的包头,已经把“圈才模式”拉满了,一个凭着“近悦远来”打造出来的优良人才生态圈、诗意栖居的青年朋友圈,我们一定会遇见。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编辑:张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