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民
近几年,不断听到包头本土学者故去的消息,这些人大多与我有过各种因缘的交往。比如张贵老师,对老包头北梁的历史很清楚。十多年前,因为拍摄以北梁拆迁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安居》的缘故,我与导演等主创团队在前期与他有过多次接触,听他讲述北梁的历史过往,以期有所启发。
电视剧《安居》剧照。
电视剧《安居》剧照。
包头人爱说老包头的历史文化是“根在东河,魂在北梁”,有些道理。因为相较于新中国建立后的、深印工业文明烙迹的昆区、青山区,讲二、三百年的包头建城史、讲“水旱码头”“皮毛集散地”,那自然离不开东河区、绕不过北梁地界。
老包头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老派学人或许固执,但绝对认真严谨,有三分知就说三分话,没有现在人的哓哓扰言、云山雾罩、拚命表达,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知道。北梁拆迁,留下的东西不是很多了,三官庙那十九处留有斑驳历史印痕的老院子很是珍贵,它们已被列入自治区文保单位。这几年眼见它们的严重破损,出于工作原因,更有对《安居》拍摄时的深刻记忆,所以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对这些院落的保护进行呼吁。前几日,得知三官庙的四处院落已得到修复,并举行了开街仪式,很是欣慰。留存历史记忆是一代人的责任,否则何以对后来者交代?!
五处场景院落
2015年9月17日,在北梁拆迁后的一处空地,我们搭建了简易的舞台,举行了开机仪式。其实在此之前的十几日,剧组已经在三官庙举行了由剧组人员参加的开机仪式,我与导演张永新在剧组人员的鼓掌见证下,揭下了摄影机上的红“盖头”。剧中凌珊的扮演者李晓峰对我说:我们一定会认真拍好戏。言语中,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开机后的第一场戏,就是方子哥老师与剧中马倩扮演者傅晶的父女家庭、邻居戏。
老包头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三官庙的十九处院落,剧组重饰、使用了五处院落,分别为迟蓬饰演的养鸡户秦翠莲家、方子哥、马倩父女家、马精武饰演的杨老师家、五人拆迁工作组(分别为王志飞、程煜、傅晶、李晓峰、来喜饰演,刘敏涛饰演副区长韩冰)办公地、白家大院(吕中老师饰演白家掌门人)。《安居》涉及八十余处场景,比如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银河广场、钢铁大街、会展中心街道、香格里拉、海德酒店、咖啡馆、中心医院,颐和山庄、南海别墅区、华发新城、东河住宅区等等。永新导演跟我讲,这是最累的一次拍摄,拍《马向阳下乡记》时,有一个村庄场景就够了,这次要跑这么多的场景。我理解他的想法,但做为制片人,我还是有我的私心,总想把包头做为现代城市的一面予以展示,所以拖着剧组大部队不停地跑。好在,我的意见得到了导演、剧组各部门的理解支持。
厨房何以入地
虽然居民搬离的时间仅一年余,但三官庙不长的街道已是杂草丛生。制片、美术组除草复原,又搭建了小卖部、早点部等场景,恢复了街道的烟火气。有人注意到马倩家的小厨房建在了地下,问我真实的北梁人家有这样的厨房吗?
老包头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其实当时的北梁已拆迁结束,只保留了三官庙这十九处院落和十八号院。剧中的许多平房居民戏是在当时尚未拆迁的二里半平房区拍摄的,这也是得到了当时市领导的支持,为《安居》拍摄推迟了二里半平房区的拆迁。为了解老平房区居民生活场景,我和永新导演在拍摄前的一天下午,去到二里半,推门走进一户人家,他们当时以为我俩是入户了解拆迁情况的工作人员,就与我们唠起了家常。去到第二户人家时,这家人正在做晚饭,永新注意到他家是在院子当中挖的厨房,做好的饭菜要向上通过窗户递出。出来时,永新对我说,我们要为马倩家造个这样的厨房,马倩因为北梁生活的窘迫、自卑落泪的那场戏,就选在这小厨房里拍摄,镜头由她落泪然后向上拉,由个人到北梁的全景展示。导演就是不一样,他已经有了很强的画面感,并最终于剧中做了这样的呈现。
搭建五人拆迁小组工作地
北梁拆迁抽调了全市两千余名机关干部,组成了数十个拆迁小组,每个拆迁小组有十余个人,负责不同的片区,挨家挨户宣讲政策、了解居民诉求、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安居》剧中的五人拆迁小组是真实搬迁工作组的缩小版。这五个人的生活、工作境遇各有不同,但都颇具个性特点,如有些叛逆不羁的拆迁组长、仕途婚姻受挫的机关干部张家旗、自卑敏感的北梁女孩儿马倩、窝囊老实的城管队员黄明、古道热肠的老教师杨天旺,后期遭受重大家庭变故的“白富美”凌珊。他们因工作抽调聚合在一起,又在搬迁工作中,在与北梁群众的朝夕共处中,体会着普通人的冷暖情怀,情感境界不断得以升腾净化。
为这五人小组找一个合适的办公场所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儿,最终我们确定在三官庙十九处院落中择取一座院落。但是当时的这处院落破损严重,我们抓紧对院落内墙予以加固、置换房顶损瓦。院内的三处房屋已不可使用,只能考虑在院子里再建一所房子,做五人小组办公之用。我们与文物部门进行了多轮协商,取得了一致方案后,开始寻找古建施工队伍。美术雒海良老师看我有些着急,就总是劝导我说,总会有办法的,不用急。通过多方联系,山西的古建施工队伍进场后,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在办公房屋即将建好时,导演提出想要在院子里种棵大树。种是来不及了,只能移植,在驻区单位的帮助下,任劳任怨的制片主任盛宁费力协调,移植了一棵大树。前些年,盛宁打电话问我那棵大树的情况,我告诉他死了,盛宁在电话里语调顿觉伤感。
后加入的刘三成的故事
《安居》初版共三十五集,后在审片过程中,央视觉得节奏有些拖沓,经与央视秦主任、责编上官老师商量后,砍掉了两集。在剧末的几集中,有段很感人的戏,刘三成家的搬迁戏。刘三成是个视力近盲的拾荒者,其妻子腿有残疾。在拆迁开始后,刘三成对拆迁干部极不信任,不仅拒绝搬迁,而且拒绝给搬迁干部开门。后在黄明(来喜饰演)与当地小混混的争斗中,刘三成深感拆迁干部对其利益保护的真诚,开始了与搬迁干部的接触交流,并同意让其残疾妻子跟随黄明去到新居,实地察看。在其未来生活的新居里,当其妻子看见洁白的抽水马桶涌流的净水时,禁不住伸手在马桶中触摸,这个一辈子使用腌臜旱厕的女人,泪流满面的对电话那头的刘三成说,搬吧搬吧......我想,没有人会看过这一幕不落泪的,搬离那些与现代文明脱离的生活,不仅只与物质有关,更是人性尊严的提升!
老包头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刘三成家的摄制场景就在三官庙十九处院落的东面几十米,一处当时几近塌败的残房。刘三成妻子手触抽水马桶这一情节,原剧本里是没有的,这是在剧作拍摄过程中,有一北梁搬迁干部对我们讲的真实故事,导演与我商量后,决定加入这一感人细节。
有人对我讲,这一情节尽管感人,但也挺“惨”的。感谢央视秦主任们的高素质、大格局,未对这一情节提出过任何异议。2017年,《安居》获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优秀电视剧大奖,在宁波领奖时,评委之一的路海波老师对我讲,《安居》之所以获奖,一是我们现在缺乏现实主义题材的剧作;二是搬迁题材的剧作不好把握;三是《安居》展现的人性关怀、人情冷暖很感人。他并不吝夸赞地说,永新是深具老一辈中央戏剧学院风骨的优秀导演。
我想,刘三成的这一细节展示,也一定感动到了评委一班人吧。记得当时,在找到刘三成家拍摄场景时,正是黄昏时分,疲惫的我们,站在尚显狼藉混乱的拆迁场地,似乎看到了落日余晖映照下美好静谧的未来!
(编辑: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