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在工作一线。
新年新起点,我市各行业已踏上新一年的奋进征途,铆足干劲,积极开拓市场、赶制订单,以蓬勃的姿态与坚定的决心,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巨轮加速前行。
走进包头铝业厂区,机器轰鸣,火花四溅,生产热火朝天。为保障生产进度,企业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不停工、不懈怠。
清晨七点,夜色尚未褪尽,华云电解一厂的高技能人才于浩熟练地穿戴好防护装备走进现代化的电解厂房。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对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任何细微的异常都无法逃过他的“火眼金睛”。
2017年,于浩从抚顺铝厂跨企进入包头铝业。入职不久,参观厂史馆的经历让他深受触动。馆内珍贵的照片、文字,生动展现了几代包铝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使包铝成为中铝集团电解铝系列的一面旗帜。前辈们的事迹激励着于浩,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铝业人的精神,为铝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凭借对铝业的热爱与执着,于浩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翘楚。多年来,他斩获众多省部级和国家级荣誉,并被市人社局授予包头市技能大师特色工作室领办人,但这些成就并未让他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深耕铝业的决心。
在智能制造与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的当下,包头铝业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动生产的智能化升级与技术创新,而于浩领办的特色工作室,则成为了企业创新提质的发力点。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于浩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技能大师特色工作室扎根一线,作用也在一线充分发挥。”于浩表示,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不断创新、攻克难题的重任。工作之余,他潜心钻研,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进行试验,他自行研制的母线擦灰刷,融入智能化设计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能耗。他成功改进了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的设计,并获得专利。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彰显了智能制造在铝生产中的强大优势,于浩也因此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被亲切地称为“一线爱迪生”。
“电解铝作为高能耗产业,借助智能制造与科技创新解决限电保供问题,是我们工作室的核心任务。”于浩表示,在企业生产能源紧张限电期间,他带领团队围绕“大电解”进行工艺优化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成功实施柔性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调控,确保了电解铝生产的高效平稳运行,为行业树立了典范。“柔性生产技术投入应用后,面对供电侧的变化,我们能够通过智能系统迅速调整生产策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份成就让我们备感自豪,也更有动力。”
全身心扑在生产一线,于浩春节不能回家已是常态。“说不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那是假的。但眼下生产任务艰巨,新入职的年轻人也需要有人带领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节奏,所以我决定留下来,陪他们一起过年。”于浩的话语中,虽透着对家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工作的坚守与对新人的关怀。
这个春节,对于浩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忙碌而充实。“今年工作室迎来了不少新成员,为了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包头度过一个温馨的春节,我们早早就开始筹备。”于浩说,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不仅要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还要着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他鼓励员工充分利用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引导大家传承铝厂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包头铝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力打造千亿级铝产业集群的宏伟征程中,像于浩这样奋战在铝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宛如一颗颗闪耀的星辰,汇聚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他们舍弃节日的团圆,坚守岗位,以匠心践初心,以精工铸精品,无数插上“技能之翼”的“能工巧匠”在技能守正创新中为提升铝产品品质、优化生产效率全力以赴。
(文/记者:李春燕;图/记者:常静;编辑:张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