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棉,对于包头来说,是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包头人来说,是一种难忘的情结和记忆。而对于包棉人来说,是奋斗,是奉献,是情谊,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
1月26日,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包棉1958项目将迎来盛大开街,通过纺织文化展示和商业业态的有机融合,让大家在重温火红年代的青春回忆中延续城市记忆、传承时代精神。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将推出系列报道,从火红的岁月、燃烧的青春,经纬梭影、包棉辉煌,梭影犹在、纺织精神代代相传等方面,回顾包棉历史、讲述包棉故事、传承包棉精神。
包棉,这个承载着无数包头人记忆与情感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中。对于包头来说,包棉不仅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这座城市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而对于包棉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奋斗的地方,更是他们青春岁月的见证与寄托。
原包头棉纺厂筒捻车间主任宋建功见证了包棉从无到有的辉煌。
包棉,诞生于奋斗的火红年代。
20世纪50年代初,为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党中央擘画了在包头建设钢铁基地的宏伟蓝图。1958年,本着轻重工业并举的方针,为填补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工业的空白,同时也兼顾重工业城市妇女就业和男女比例平衡问题,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决定在包头兴建大型纺织厂——内蒙古包头棉纺织厂,简称包棉,这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
1962年4月,宋建功刚结婚,只领了结婚证,没有举办仪式。宋建功的妻子在包棉招工时从辽宁来到包头,包括宋建功家的三个孩子在内,一家五口人都为包棉作出了贡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的号召,和宋建功一样的一批批有志之士汇聚包头,怀揣着梦想与热情,投身于包棉的建设之中。从最初的选址、规划到后来的施工、投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随着岁月的流逝,包棉历经缓建下马、续建复产、转型调整,到了1980年,轻纺工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良好态势,对纺织品的需求愈发增加。包棉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包头乃至自治区纺织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包棉作为全国一百多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之一,开启了企业转型的进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包头棉纺织厂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型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生产的各种棉布,除满足自治区各族人民的需求以外,还销往北京、甘肃等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岁月流转,包棉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繁华的工业巨擘。但那份属于包棉人的青春记忆与时代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包棉1958项目应运而生。这个项目不仅是对包棉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包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纺织文化展示和商业业态的有机融合,包棉1958项目将让人们在重温火红年代的青春回忆中,延续城市记忆,传承时代精神。
“建厂的八字方针是严细勤奋、务实创新”,退休几十年,宋建功依然记得这八字方针。“已经把这一辈子都献给了这个事业”,这就是宋建功的包棉情怀。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楷谨;编辑:吴存德;校对:张飞;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