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包头观察·网评

观察 | 大数据是怎么“算计”我们的?

□周启航

最近,这样的评论留言在网上火了起来:“酒店好贵,想订一个便宜酒店”“月底了,好想喝0.1元的奶茶,有优惠券我一定买”……这正是年轻人通过影响平台大数据信息采集的方式“反向驯化大数据”,目的是避免被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并不新鲜,但是却随着“反向驯化大数据”的火热,被再次带回了公众视野。尽管平台利用大数据让用户更高效地选到心仪商品,但是大数据“杀熟”产生的影响也难以忽视。

对于消费者而言,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价格歧视,而且难以察觉。在平台的推送机制下,用户时常处于“信息茧房”之中,平台有意打造的信息差让人难以得知商品的真实价值,最终接受这种价格歧视,即使发现了也无从申诉。

对于商家而言,做好自身产品和服务也不再是盈利的首选方式,如何顺应平台的推送规则、在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曝光量成为商家需要第一考虑的问题。当经营重心不断转移、商品质量不再过关,最终受损的还是商家自己。

对于平台而言,放任大数据“杀熟”,会逐步影响消费者体验与自身口碑,不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这种利用用户隐私谋取额外利益的行为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用户网络消费习惯的加深和直播带货的发展,平台拿到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对每个人定制了精准的刻画和营销策略,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也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数据的发展进步为大数据“杀熟”提供了方便。用户单方面的刷刷评论、卸载重装软件等“小聪明”“笨办法”也不足以真正地“反向驯化大数据”。

想要大数据健康正常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平台自律和行业公约,监管监督也必不可少,只有正确的评价体系和与时俱进的监督管理方式,才能平衡大数据商业开发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二者间的关系。用户在平台活动中留下的数字痕迹不应当属于平台跟公司,平台跟公司怎么使用?能够使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回答这些问题一定离不开法律层面的完善与保障。

抵制大数据“杀熟”,不是抵制大数据,而是以人为本,坚持让大数据为人服务,让每个用户在享受到平台带来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同时,安心放心地在平台消费;也是让隐私权牢牢握在消费者自己手中,在海量的数据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决定自己这“一滴水”的数据流向哪里、用到哪里。

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