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李耀红
新年明媚的阳光照进我们城市的时刻,“花雨”跟随《包头日报》出发了,去往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亲爱的读者,这是“花雨”新年与您的第一次见面。
在这辞旧迎新、涤荡人心的氤氲中,回望“花雨”走过的这一年,40多块版面,240多篇稿件,默默地记录着每一位作者辞趣翩翩的文字,让我们一同见证他们的青涩和绽放,共情他们的喜怒和哀乐,并领略到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释怀……亲爱的读者,您、我和每一位作者,大家一样,无论过去的一年是精彩还是平淡,是得意还是失落,俱已成为经历和过往。挥一挥衣袖,迈步走进新的一年,它们已然成为我们面对2025年的底气……
崭新的日子,崭新的开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妨打开刚刚送到的《包头日报》,一起深读这一期“花雨”与新老作者相遇,相识,相伴,相知的故事……
多欣慰,我们有个“花雨”;多幸运,“花雨”有个我们。
一路花雨 心旅留香
□雨亭曼听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份文字的邂逅都像是命运精心布置的盛宴,而我与“花雨”版的相遇,便是这漫长旅途中一抹温暖的色彩。它不仅是我笔下故事的栖息地,更是内心深处那片未被尘嚣触及的净土。置身其中,仿佛在体验一场不期而遇的花雨,每一滴都承载着生活的哲思,每一瓣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那是一个春日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包头日报》上,“花雨”二字泛着淡淡的墨香,如同晨露中悄然绽放的花朵,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轻轻地翻开它,那些静默的文字随着晨光舞动起来,将“花雨”的馈赠与我内心的渴望紧紧相连,激发出我沉寂已久的共鸣,恰似听到了小雨滴落花瓣的声音。
在与“花雨”相伴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写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个体与世界的对话,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无论是描绘生活琐事的细腻笔触,还是探讨人生价值的潜心思考,都能穿透心灵的壁垒,连接起不同人们的情感和认知,让人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正如花雨中,每一朵花都有独特的姿态与芬芳,每一滴雨都承载着天空对大地的深情。文字亦然,它以无形之姿,传递着有形之情,让孤独的心灵得到抚慰,让迷茫的个体找到方向,在忙碌与喧嚣中不被外界的纷扰所牵绊,不被世俗的偏见所卷走。
在与“花雨”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冬的静谧,它们都以文字的形式在我的笔下流淌,那些关于生活、梦想、爱与被爱的思考便如同泉水般涌现,“花雨”就是那片能够承载我所有思绪和情感的沃土。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发表作品的喜悦,更多的是对文学价值的理解。
文学,是生活的慰藉,也是精神的灯塔。它就像一把钥匙,以独有的方式,打开心灵的枷锁,让人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激励着每一个跋涉的人,在困顿和挫折面前,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在“花雨”的页面上,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勇气、坚持与梦想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花雨,无论遭遇多少磨难,只要心中有爱,就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在“花雨”的沃土里,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倾听花落的声音,学会了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学会了以更加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去发现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的美好,去欣赏那些平凡生活中的超然,去感悟生命的真谛、自然的智慧。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里,总有一些意象如同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引人遐想,令人沉醉。“花雨”,便是这样一种意象,它以绚烂的姿态飘洒于字里行间,不仅装点了文学的画卷,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和追求。在“花雨”中,我听到了自己的声音,生活需要的不是无尽的追逐和竞速,不是无休止的攀比和内卷,而应该是一种平和的享受和内心的满足。它提醒我,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总有一片净土值得去守护,那就是对人性善良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衷心祝愿“花雨”能够始终秉持初心,继续做花海中那一片最亮丽的风景,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花雨,洒落在每个人的心田,让心灵在“花雨”中自由飞翔,让每一个疲惫的灵魂都能在这里找到港湾和力量,懂得生活不仅需要奋斗,也需要一份淡然与从容,需要阳光地担负起自己的角色使命,坚毅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依旧与“花雨”相伴相随,在“花雨”的润泽下,与更多的人一起用文字去触摸生命的真谛,去传递世界的美好与希望。在这绚烂多彩的世界里,愿心中有爱,笔下有情,一路花雨,心旅悠扬。
我与花雨
□庞月莲
一周一期的《包头日报》“花雨”文学版,在当今时代,在我是一期一会的喜悦,世当珍惜。
没有它,青春如何开卷,人生何处走笔?
在“花雨”发表的文章并不多,但却跨越了从青春到中年。
“花雨”曾经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花开的声音》,从听一支排箫曲想象十几岁花季的悸动:
“在一片由于太过空旷而显得冷暗的旷野,一朵花开如裂帛,慢慢地舒展着她的花瓣。那花瓣轻薄如烟,似乎无法承受这种开放,一边开一边在纷纷坠落……”
“花雨”曾经见证了我孕育小生命的那种奇妙的体验《生命如花》,一个女人因为一个小生命,而变成一棵开花的树:
“生命如花,世间最美的声音是花开的声音,在黎明升起的刹那,在繁星闪烁的时刻,一个女人殷红的绽放与裂变中,那灿若星辰的生命的甜果将缓缓蒂落,而那新生儿的第一声最嘹亮的啼哭将是最动听的生命花开的声音,那时,阳光、大地、绿树、小鸟都将含笑谛听这新生命到来的宣告。”
我也曾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渐渐明白,我们终其一生期待修炼而成的一枚生命之果,就是“平安如果”:
“每次送别亲朋好友,我们总会叮嘱一句‘慢走啊’。当我在平安夜写下《平安如果》这个题目时,突然意识到,平安,就是慢慢地啊。慢慢地经历,慢慢地圆润,慢慢地在因果里从容……”
“花雨”也见证着我从感性走向更多的理性。
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根据电影《冈仁波齐》写下了《冈仁波齐就在那里》:“9岁小女孩扎扎,这个一开始一脸懵懂的小孩,从毫不犹豫和大人们一样扑向大地开始第一个长长的磕头,直到到达冈仁波齐。脸上布满越来越厚的尘垢,但神情却越来越干净明澈。一念一生,这一年的朝圣,一生可往。将来即便命运把她打入底层,我想她不会沦陷;即便经历再多的苦难,我想她会平静和尊严。”
直到发表《冈仁波齐就在那里》这篇文章时,我才和编辑建立联系。一个电话至今难忘:
那是2020年3月初,我把以包头市为主的来自一线的环卫工人、社区安保、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普通市民在抗疫期间展现的精神与力量写成一篇3700字的文章《一堂普通人给我们上的时代大课》:
“从2月24日开始,包头中小学线上迎来开学季。当孩子们在上网课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家乡,我们置身的中国也正在上演着一堂时代大课。而这堂大课,站在中国讲台上的是一群普通人……”
当时我心里忐忑,这么长的文字能发表吗?这种题材有人愿意看吗?我拨通了编辑的电话,在电话里就这个话题我俩探讨了足有半个小时。电话里她肯定了我的这个创作,她说:灾难过去我们总该留下些什么。让灾难成为一节课,我们经历的苦难和牺牲才有价值。
“面对灾难,有人选择了抱怨,有人默默戴起了荆冠。”
将近五年过去,在“花雨”发表的这些文字至今读来仍然令我感动。
一直未曾谋面的编辑,直到去年,我去取《包头日报》,才第一次见面。编辑和我想象中不一样又一样,一头短发圆圆的脸,戴着眼镜,整个人朴素淡雅,像是“五四”青年。
感谢编辑和《包头日报》“花雨”多年的坚守,坚守它的独立与从容,为一座城市保留着文学的一席之地。让我们在文学中相互看见。“花雨”的坚守某种程度上给了包头文学爱好者坚持的力量。而我也曾好几年为了一个版面订阅了整份儿报纸。
当下的一切总是快速地切换,又快速地遗忘。
我们热爱“花雨”,是热爱沉浸在铅字中平静的自己,那些看不见的读者,赋予你想象中的交流;是那些让你停下来的时刻,那些低下头的阅读抬起头来的思考,那些经过深度思考过后的领悟与沉淀,那些探索,探索文字和图片所要传达的意义,探索字里行间或四海八荒或取诸怀抱,或心游万仞或悟言一室的表达。在这样的时刻,你不再被各种信息塞满,“花雨”帮你屏蔽了一切,你在独属于自己的精神的山水里“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花雨”是我们心中始终无法被替代的“桃源”。多年以后,尽管报纸发黄,我依然愿意拿出来与人分享,依然愿意听打开报纸时那唰唰沙沙的声音,像是走过的流年。
花雨圆我文学梦
□周涛
一直喜欢文学,也仅限于阅读。与《包头日报》结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那时我在基层宣传部门工作,经常写一些新闻和通讯之类的稿件,但每期的“花雨”副刊是必须认真阅读的版面,甚至还把好文章剪辑成册。于我而言,这副刊是实实在在的“主刊”。
2017年11月25日,“花雨”副刊发表我的散文《老歌情怀》,这可是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当时竟然有不知所措、坐卧不安的感觉,心急火燎拿着报纸到处招摇炫耀。好多天都沉浸在欢喜中,自吹自擂到口干舌燥也不能自拔。
从那以后,开始有计划地写一些“乡愁”系列的散文,“花雨”的激励,让每一个码字的夜晚都兴奋不已,每一个文字的排列组合都快乐无比。虽然也有退稿,但采用的还是占多数。2018年,在“花雨”发表我的第12篇散文后,我加入了包头市作家协会,本想把这种喜悦和编辑老师分享,但素未谋面,也没有开口邀请的勇气。几次路过乌兰道20号,都在门口踟蹰不前。
得益于编辑们的厚爱和培植,除继续坚守“花雨”这片沃土外,我的投稿触角开始伸向四面八方,本土的《鹿鸣》《包头晚报》《内蒙古日报》,外埠的《作家天地》《天津文学》《散文百家》等陆续发表我的散文,有一篇居然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2020年,我把在“花雨”副刊上发表的作品,编辑成《乡愁百味》一书出版,凭借此书我加入了内蒙古作家协会。
“花开万家,雨润百草”,“花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成为许多本土作者首次发表作品的平台,让我们找到了文学的光亮,也成为我们孤独寂寞时的陪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常常拿出发表我文章的“花雨集”,每一篇都历历在目,都会勾起对逝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梦的过程,工作之余,我坚持写作,也从未遗漏一期“花雨”的阅读。在自媒体风行的时代,纸媒的式微让传统文学面临诸多挑战,在副刊更名“花雨”的四十多年间,一代一代的编辑们不忘文学初心,这份坚守弥足珍贵,令人动容。
包头市打造文化高地,“花雨”就是文学的一块高地,是包头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共同守护好这块文学宝地,用紧随时代的笔墨,书写文学的真情。《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我想,立足本土,突出地域特色,拓宽体裁,推出文学新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墨海行舟意未休,诗山探径韵长留。书中岁月情无限,卷里乾坤志可酬。幸有华章开慧眼,欣逢妙笔解心忧。感恩文苑遇知己,且共清风弄玉钩。2024年,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欣慰之余,又有许多遗憾,因为到现在,我都不认识一位“花雨”的编辑,但我知道他们的名字……
雨落花香细语时
□李佩璇
在时光的长河里,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当2023年的初冬,我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化作一篇篇稿件投向《包头日报》“花雨”版时,或许未曾想到, 我会开始慢慢脱离了应试作文的束缚,对文字表情达意产生真正的兴趣。
一年前,我带着对文字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向“花雨”版投出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虾饺食事》。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期待,提笔过程中,我都踌躇徘徊,生怕自己的文字不够优美、恰当,不能匹配上“花雨”这个美丽的名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写作并非单纯的技巧堆砌,而是心灵与情感的真诚流露。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文字之中,让文章鲜活起来,倾注感情,力求避免生硬、没有温度的措辞。没想到,不久后我便收到了编辑的回复,他们对我的文章给予了肯定。那一刻,得到肯定的喜悦极大地鼓舞了我。从那以后,我与这个版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它成了我倾诉心声的地方。我的文章,如同一颗颗种子,被我小心翼翼地播撒在“花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期待着它们能够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
在这个播种过程中,我还尝试写作了不同主题的文章,如《雨痕落心间》《轻嗅药香》《酱香中的岁月流转》等。每当我的文章被刊登出来时,个中成就感就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心房,温暖而明媚。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它们不仅仅是墨水与纸张的结合,更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雨”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夜深人静,窗外的风景渐渐模糊,内心却因文字而变得清晰。于是,在与“花雨”相伴的日子里,我尝试不断磨合,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文字之中,我关注文章的内涵与情感,希望能够通过文字,传递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在与“花雨”相伴的日子里,我逐渐发现,这个版不仅仅是一个发表文章的平台,更是一个汇聚情感与梦想的港湾。在这里,每一个作者都用自己的文字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真实感人,或虚构奇幻,但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与作者们“以文会友”,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才情与智慧,让我看到了文字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回顾这一年的时光,我深感“花雨”对我的影响之深。在这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每一次文章掇菁撷华,连缀成篇再到发表,都仿佛是一朵花的种下、生根、发芽、成花的过程。
展望未来,我期待着与“花雨”继续携手前行。我希望能够用更加优美的文字、更加深刻的思考,为“花雨”增添更多的色彩与活力。同时,我也期待着与更多的作者交流学习,共同探索文字世界的无限可能。我相信,在“花雨”的陪伴下,我的写作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愿“花雨”版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永远绚烂,永远清新,永远滋润着每一个热爱文字的灵魂。而我,也将在这片花海中,继续书写我与“花雨”的故事,直到永远。
回望这段写作旅程,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文字便是旅途中最美好的风景。正是在这一年,我与《包头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花雨”更成了我心灵的港湾。我与这个版的故事,就像是一首未完的诗,等待着继续书写。
花夜前行,细雨潇湘,人间风起,四季同书。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读:武巧英;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