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横亘天际的阴山山脉以巍峨之势守护着这里,滔滔黄河穿城而过滋养着这里,雄浑与柔美、刚劲与温婉在这里交融,黄河文化与长城文明在这里拥抱,这里就是包头。
近代以来,这片土地上有无数革命先辈献出了青春、热血,用无限的热情和热爱浸润着这座城市的底色,那是火一样红的底色,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在绥远军政委员会包头工作团入城75周年之际,走进档案馆,去翻开这座城市红色的记忆,去寻找那些尘封的峥嵘往事,去擦亮那些包裹在岁月中的珍珠。
“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在绥远省银行包头分行(现位于东河区胜利路)签署绥远和平起义通电。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绥远省董其武将军得知后,决心追随傅作义先生“走人民的道路”“走和平道路”。此后,从和谈设想、“绥远方式”的提出、《绥远和平协议》签订实施到和平起义通电发出历时近9个月。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部光荣起义,他们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电文说:“我们全体官兵和各级行政人员,今天在绥远发动了光荣起义,并庄严地向人民宣布:我们正式脱离依靠美帝国主义的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等反动派残余集团,坚决走到人民方面来。”绥远和平解放,回到人民的怀抱。
1949年9月20日,毛泽东、朱德给董其武复电:“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努力进步,改革旧制度,实行新制度,为建设人民的新绥远而奋斗。”和平解放后,真正的困难才开始显现。由于包头是华北最后解放的城市,这里聚集了大量从北平、天津、大同甚至东北、西北逃亡而来的土匪、特务、散兵游勇,一个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社会混乱、时局复杂的包头亟待拯救。
工作团进驻包头
1951年9月10日,郑天翔同志作报告。
1949年9月,郑天翔于丰镇(绥远省委、省政府临时所在地)任中共包头市委副书记(书记空缺),奉命组建党政群团工作机构,筹备入城接收各项事宜。1949年12月4日至5日,包头市委会召开首次会议,围绕入城接收方案、第一次代表会议组织召开、工作团各工作组如何开展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并形成了《包头市委入城初期工作计划(草案)》。1949年12月6日,中共绥远省委批准包头市首批入城干部计划。1949年12月23日晚10时,郑天翔率领绥远军政委员会包头工作团入城。团长郑天翔在日记中记述道:“上午十时,到省委谈问题,谈完即到车站找李钧及张翼成。下午三时四十分开车,是夜十时到达包头。当即住于旧中国银行之内。房屋不足,家具全无,睡地板。”
《包头市委入城初期工作计划》将入城后的接收工作分为了三个步骤,第一个时期主要是要联络感情、联系群众、了解情况、稳定人心。第二个阶段是要筹备市人民政府的组织和召开首届各界代表会议。第三个阶段就是党政民开始自己系统的工作。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和具体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包头实现绥远方式的具体举措,即“以傅之人、加我之人、兴我之政、为众服务”。在入城草案的基础上,工作团制定了《包头市工作团暂定工作计划(草案)》,并在短暂的寒暄后,立即投入到全城三十三个保中开展宣传动员,在各区公所的配合下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宣传工作,了解、熟悉情况,与群众广泛接触,揭穿了谣言、解除了顾虑。郑天翔在全市各界欢迎工作团的晚会上讲道:“我们工作团是绥远军政委员会派来包头进行群众工作的,我们将要和包头军政各界同志,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工商业家,一切爱国的民主分子,和汉蒙回各族人民亲密地团结起来,根据军政委员会的决定、指示和命令,在这里一步一步地推行共同纲领,废除旧制度,实行新政策,给新民主主义的新包头的建设事业准备条件。”在密切交流和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广大群众自发自觉地参与到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郑天翔任市长,王金泉任副市长。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在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讲话中要求:希望全国各城市都能迅速召集同样的会议,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协助政府进行各项建设工作,克服困难,从而为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准备条件。1950年3月18日至21日,在经过3个多月时间的准备后,包头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中山堂召开。本次会议出席代表207人,特邀代表10人,收到提案551件,经审查整理合并后为277件,郑天翔代表市政府作题为《包头市当前的迫切任务》的报告。会议形成决议十二项,包括了建设包头市基本方针与当前迫切任务,肃清匪特、管治散兵游勇、安定社会秩序,废除保甲、建立新的户政管理制度,严禁金融投机、调整劳资关系、整理发电厂、发展城乡手工业以及清理教育基金、实行新的文化教育政策等事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决议,为“包头市旧制度的废除与新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1950年3月21日,包头市秧歌队表演。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个城市解放后,在实行军事管制时期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最好的组织形式。在1950年至1953年间,包头市共召开五届11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8月和10月召开的第二届、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主要研究了社会治安工作和禁烟禁毒工作,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闭幕时,销毁烟土一百四十二两。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会议分别于1951年3月、6月和12月召开,主要围绕巩固革命政权和抗美援朝等事项进行决策。在1951年国庆节前,完成爱国捐献计划84%,到12月中旬不仅提前完成了四架战斗机捐献计划,还超额捐献大炮一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商业家,少数民族、宗教界、地方人士都积极参加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爱国主义情绪持续高涨,社会秩序持续稳定,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持续巩固并向前发展。1952年8月至1953年9月,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共五次会议依次召开,人民民主政权进入更加巩固、更加完备的阶段,为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奠定基础。
大建设拉开序幕
1949-1952年,破旧立新、继往开来。短短的三年时间,剿匪肃特、废保建政、禁烟禁毒、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爱国增产,是包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三年间,党领导包头人民为接管城市建设和巩固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地方经济,医治战乱创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包头城市大发展、经济大建设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包头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包头钢铁公司、一机厂、二机厂和第一、二热电站等五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划规定的一百四十一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包头的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商业贸易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建设,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开启了热火朝天的又一个“火红年代”。2007年年底,郑天翔在给当年一起奋战的老同事、老战友回信时写道:“我们一起进包头,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开辟包头的工作。情况大变,为大建设创造了条件。大家团结一心,同甘苦共患难,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回想起来,心里痛快!”
原包头东河区中山堂。
在档案馆里,一排排整齐的柜架仿佛是一座座时间的宝库,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特有的沉静和庄重,每一份文件、每一封书信、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不朽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份档案都是时间的低语,是过往岁月的见证,它们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联起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档案中的红色记忆,是一段历史,是一种精神,是一份责任,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读:武巧英;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