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提速降费的有关政策规定稳步实施,全国大约超过60%的农村常住人口已跨越了“数字鸿沟”,主动融入了新时代数字化生活。据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农村网民已达3.04亿人。广大农民通过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城乡之间数据、信息等要素流通更便捷、更高效,从田间地头到农户炕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类信息,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给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这一可喜的新变化,着实令人感叹与欣慰。
当今,随着农村老龄化趋势发展明显,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不在少数,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和现实。在农村,年纪大的农民种地“力不从心”;年轻人又“不愿种地”,但总不能让土地“撂荒”不种庄稼吧?发展“数字乡村”,无疑是最佳途径和选择。农民学会上网,才能“智慧”种地,给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科技翅膀”,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随着数字新农具不断“翻新上市”,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也不断提升,“谁来种地”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农民对建设“农业强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今年国庆节期间,笔者在农村调研时欣喜地看到,现在农民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气象、土壤、病虫害实时监测,浇水、施肥自动化操作,有异常情况还能收到及时预警和如何防范,也可在线联系专家远程处理。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可用各类传感器物联网设备作“耳目”,各种智能农机设备代替“人工手足”,用大数据精准管理,用算法和模型辅助大脑决策,实现农业生产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助力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如今,依靠智能化设备“种管收储”已经成了更多农民的“拿手活”。据有关部门统计,近5年来,我国农业机器人需求量保持38.6%的增长率;全国无人农场项目数量过百;2023年我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数量达220万台,将传统地块的使用率从80%提升到了95%。使更多人看到建设“数字乡村”给优化传统农业结构、发展高质量农业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新空间”“新希望”,进一步坚定了从事现代化农业是最“光荣职业”的自信力。随着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逐年提升,追逐数字化浪潮的“新农人”队伍逐渐壮大,“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海归、知名企业家等。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和规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科技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返乡创业,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如今,“返乡创业”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更令人可喜的是,一批批“农民主播”脱颖而出,他(她)们围绕乡村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精心打造网络平台和载体,将乡村日常生活、原生态美景美食、精湛手工业、中草药业、蔬菜林果业、民间非遗技艺传承等,在互联网平台上生动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重识乡村、探索乡村、体验农村,推动了乡村旅游业持续火热。随着民宿、休闲农业等经济新业态的陆续崛起,并通过网络运营开拓市场,为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截至2023年末,全国约有50万农户本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发展思路,有序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与此同时,农村“电商达人”队伍不断壮大,通过网络平台电商销售农产品超过73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能,绝大多数农村实施了“网格化”管理,而且上下通达灵便,时时监控各类动向,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促进了乡村治理和社会稳定。
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农民是主体、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新农人”是名副其实、首当其冲的生力军。激活数字经济引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之举、长远大计。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因地制宜做好“三农”工作这篇大文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全面加快乡村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入,尤其是在5G、物联网和千兆光网等领域,打造一批生命力和竞争力较强的“乡村电商生态圈”,倾力打造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新模式,靠产品质量和社会诚信占领市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稳步增长。同时,对网络平台乱象,要依法依规强化监管和治理。要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农村,要尽快建设“乡村大数据中心”和“人才库”,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人才支撑。通过不断为乡村注入“数智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将“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作者:许贵元)
来源:包头观察;校对∶李麒;一读:黄韵;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