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近年来,达茂旗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积极处理草原生态和生产的关系,在生态增绿、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之间探索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走进达茂旗黄花滩村肉羊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基地,干净整洁的圈舍内,1000多只毛色顺亮的托养母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另一边,刚出生20多天的小羊羔正在晒太阳。而棚圈的顶部,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
母羊可以托养?养殖还可以与光伏相结合?这是百灵庙镇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增收与草原承载能力相协调而探索出的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达茂旗黄花滩村肉羊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负责人杨耀权向记者介绍道:“黄花滩村肉羊育繁推一体化项目采用寄养托管模式。附近村民将适龄基础母羊托养到‘达茂草原羊’养殖基地,产业园每年按200元/只为村民分红,3年后按村民意愿进行回收。托养母羊在基地主要是进行胚胎移植,从而进一步促进达茂旗的畜种改良,而这种‘托养’的养殖模式不仅能帮助村民实现人畜分离,节省饲草料与劳动力成本,村民每年大约能增加80%的收入。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草畜平衡的生态目标。”
胚胎移植的待产母羊。
那么,光伏又在养殖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杨耀权继续介绍道:“我们利用棚圈棚顶闲置空间,投资280万元建设780kW牧光互补光伏系统,为园区提供了清洁可再生能源。这种新型阳光畜牧棚舍不仅优化了棚舍保温,有效降低了10%的用电成本,同时实现了绿色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真正做到了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结合。”
无独有偶,为加速优良肉羊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抓实草畜平衡,今年,西河乡首次大规模实施肉羊胚胎移植,在厂汉村和西河村两个合作社成功为1000只基础母羊进行了胚胎移植。依托胚胎移植,西河乡走上了少养、精养的路子,引领农牧民开拓出了致富新产业。
“五、十、十五、二十……”走进西河乡厂汉村肉羊胚胎移植合作社,合作社工作人员正站在羊圈里,认真地数着刚出生欢蹦乱跳的小羊羔。自进入接羔季以来,厂汉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成柱天天都笑容满面,他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厂汉村合作社吸纳30多户农户以母羊入股,入股母羊共512只。现在陆续进入产羔期,通过胚胎移植的母羊产羔率也很高,羊羔的存活率基本达到了95%以上。”
为什么要对羊进行胚胎移植?西河乡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主任何东海告诉记者:“2024年,在旗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西河乡实施了肉羊胚胎移植项目,根据市场调研,我们确定了东弗里升和萨福克这两个品种做移植对象,该品种具有体格大、产奶多、产羔多、产毛多、产肉多等优势。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西河乡畜种改良能力,为解决草畜平衡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更能增加养殖户的收益,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达茂旗处处都能感受到绿色、科学养殖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而一系列创新举措与保护措施,不仅减轻了草原压力,更实现了修复有力、保护有效、利用合理、产业振兴的新格局。达茂旗正以坚定的绿色发展理念,书写着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的壮丽篇章。
(文/记者:胡雪;通讯员:肖旭婕;图/通讯员:邢浩;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