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土右旗牢牢握住党建引领这个“指挥棒”,全方位铺开以工代赈蓝图,秉持“项目实施为民、项目建设惠民”初心,向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村集体经济三大领域精准发力,为脱贫户、监测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递上“就业橄榄枝”,把项目化作增收“直通车”,助力农民稳步迈上致富路。
目前,土右旗实施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77个,其中政府投资类项目41个,社会投资类项目6个,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类项目30个;带动3400余名群众务工,其中受益脱贫户、监测户和其他困难群体共13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81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0余万元。
培训启智 升级“双薪”农民
走进海子乡石泥桥村,虽是冬日农闲时,村里却热闹非凡。刚参加完土右旗高素质农民培训会的村民王琪又在村里开了一场培训会。看着村委会成员坐得满满当当,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晓宇笑着说:“这培训可真不错,今年海子乡党委已经组织了16场,讲的都是用得上的干货,像以工代赈政策咋回事、地里种啥养啥能高产、农机咋操作、坏了咋修……村民们学得认真,不光弄懂了政策,还掌握了生产技能。我们趁农闲搞培训,让大家各方面都提升一下,来年大伙能多挣些钱。”
2024年,海子乡的7.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党建引领成了其中的“红色引擎”,基层党组织冲锋在前,拉着多部门一块儿谋划本地的以工代赈蓝图,眼睛紧紧盯着群众就业、基础设施、企业务工这些关键需求,把资源攥成拳头,成功引来企业入驻。专业培训一场接着一场,给项目落地铆足了劲儿。
周晓宇说,海子乡以“党建+劳务公司+合作社”模式,把村里那些有膀子力气的脱贫户、监测户、种植户,还有闲置的农机具,都统一组织起来,输送到企业、合作社务工。石泥桥、苗六泉等7个村的村民,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土地流转出去,每年稳稳拿到亩均600元的流转费,就近务工,年收入超25000元,变身“双薪农民”。
石泥桥村村民段富荣满脸喜悦地说:“我家流转了50来亩地,光流转费就入账3万元,乡里和村里还帮衬着,让我拉起个7人农机小队给企业服务,这一整年,连种带收忙活下来,除掉开支,纯利润咋算都超过30万元了。”
在海子乡,以工代赈不仅是项目,更是村民走向富足的希望路、乡亲们脚下的增收路。
盘活资源 拓展增收渠道
步入双龙镇三道河村,平坦村道蜿蜒入户,路灯整齐排列。村党支部书记李良感慨道:“以前村里不少人想打工却走不出去,家里老人孩子要照顾,自己也没啥手艺。这下好了,‘以工代赈’项目一来,难题全解决了。大伙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了钱不说,跟着项目还学了技术、长了见识,往后自己找活儿干都不愁。”
2024年,双龙镇抢抓以工代赈机遇,精确带联、精准谋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探索建立“1+1>2”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杠杆作用,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一口气推动三道河“四好公路”养护站、太平庄惠民综合作坊等7个项目落地开花,为村民提供了228个新岗位,人均增收1500元。
美岱召镇巧尔气村白菜包装加工项目现场,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将白菜放入清洗切割机器里。村党支部书记霍建国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厂房还在试运行阶段,试运行结束后,我们将招聘80多名技能岗工人,投产后每年预计发放27万元劳务报酬,村集体经济也将增收9万元。”
白菜厂的建成,不仅为美岱召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且“党建引领,以工代赈”的创新模式,更是盘活了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的积极作用。不仅激发了产业的活力,还成功地将这份活力转化为村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动力。
农民“双薪”、家门口就业、多元增收的生动画面,是激励土右旗奋进的样本。土右旗将继续握紧党建与以工代赈这两大“法宝”,坚持“党建引领、协同共进、全民参与、成果共享”原则,以工代赈持续发力,全方位拓展增收路径,“燃”起乡村振兴之火,绘就产业兴、农民富的壮美新篇章。
(通讯员:王海霞;记 者:姬卉春;编辑:秦新宇;校对:武巧英;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