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神马新双翼 包头续传奇——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读后

□温斌

《文心雕龙·原道》篇说:文章之道在于“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作者乐久、郭大正站位高远、关涉古今、情注鹿城、道贯风硅,以洋洋洒洒19万余字的宏文——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统揽包头新能源建设的崛兴之势,融能源科技革命的恢宏历程与动人心魄的文学之美于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曲展现包头蓄力创奇、再现辉煌的壮美乐章。

紧扣时代 站位高远

报告文学作为叙事文学体例之一,其主要特质在于鲜明的新闻性;新闻性是时代性的集中体现,是对于党和国家、地区一段时间以来最为关注的对象的深入思考、热切关注、热忱报道。

《风光无限》全书以富有时代发展脉搏特征的“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向着‘3060’目标出发”“包头新赛道”等标题句,将关乎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自治区强区战略的核心主题“绿色能源”建设全景式呈现开来,既有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宏阔谋划,又有包头人的奋进努力、不懈推进;既有世界范围内的俯瞰式绘制,又有对新能源从业者近景般刻画;既表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自治区、包头市的时代性召唤、期待,也是包头人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重大命题和勇于开拓、再创辉煌的雄心壮志的强力体现。

《风光无限》掀开了包头新能源建设的神秘面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醍醐灌顶、神思飞扬的时代画面。这里有对“世界级的产业规模,世界级的绿电支撑,世界级的协同配套,世界级的技术研发”的激动放歌,也有对包头“这座钢铁城市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城市给力、企业发力、四方聚力,迸发城市新活力,打造世界级绿色产业高地”壮美景观的深情展望,更有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约汇融新能源建设卓绝历程的客观记录。这里汇集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能源”“单晶硅”“光伏产业链”“新技术流派”“零碳”“大风车”“绿铝之路”“风电钢”“硅都”等极具新时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包头市、新时代的新能源特征的行业业态术语、词语,不仅精准呈现其深刻内涵、意蕴,使读者了解包头市发展的时代印痕,更可贵的是从中受到了一场来自国家能源领域的信息洗礼、头脑风暴,在触摸历史的同时,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感知包头市、自治区、中国的进一步复兴、繁荣。

道贯晶硅 情注鹿城

文学的生命在于真诚,文学的魅力在于动人,文学的价值在于道纯。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指导创作,以包头市新能源晶硅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的兴起为抓手,立足于客观、丰富、坚实的一手材料,着眼于人和事的目标追求、价值意义,努力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内蒙古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艺术化展现包头新能源建设即晶硅光伏产业的创业史、兴旺史,使一块块冰冷的晶体、一袭袭刺骨的朔风,不再是僵硬的物体、不再是惯常的逼人,而是蕴含着时代迈进的悸动、民族复兴的呼声。正如文中自豪地说道“那个承载了60多年钢铁使命的‘草原钢城’,如今奔向‘世界绿色硅都’的高度……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晶硅产业基地。”道贯晶硅,就是包头的建设与发展秉承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体现着党和国家的宗旨意志,顺应着时代发展的意愿要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风光无限》摒弃了科技类文学创作通常容易出现的多训导、重科普、偏介绍等陋习,而是满文生情、情注鹿城,把对北疆重镇包头的挚爱至诚化作饱含高热度的千言万语,从包头的古今演变说起,从钢铁之都的建设谈起,从脍炙人口的《草原晨曲》讲起。那激荡人心、铿锵欢快的节奏,那发自心底、沉淀悠久的期盼,那深蕴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精神追求的歌词,既是对鹿城历史的深情回眸,也是对包头人精神风尚的热忱礼赞;市委书记的热情鼓励、旗县区委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企业人的无私奉献、市民的努力参与,均深植于作为一个包头人应有的桑梓之情,均洋溢着对鹿城深沉的祝福:“光伏让内蒙古没有冬天”再不是神奇的遥想,“颗粒硅的旅途”终于有了终点,“50天建起一座厂”成为了现实,“门前那条双良路”成为包头市第一条以晶硅光伏企业名称命名的道路……林林总总,风电、晶硅带着鹿城的亮丽风景,带着鹿城人民的深情厚谊,输送到祖国和世界的四面八方,印证了内蒙古人的真诚、鹿城人的豪情和力量。

《风光无限》倾情咏叹北疆鹿城的无限风光,无疑是重塑包头钢铁形象、能源形象、工业形象的一部力作,衷心希望作者团队持续关注包头市的新面貌、新气象,为包头市发展继续努力、发光。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