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包头

激扬笔墨里 看包头风光无限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市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书香书韵满鹿城——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读书会在鹿城阅立方举行。

向新而书

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为乐久、郭大正所著,全书19万余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包头市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该报告文学共25篇,以“写在前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点题,呈现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包头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大手笔和新能源企业追风逐日的波澜壮阔的大场景,歌颂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追风逐日的奋斗者发扬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以及向世界级目标进军的时代精神。


读书会现场(图片由孙乐久提供)

市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斌谈及《风光无限》,认为“它掀开了包头新能源建设的神秘面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醍醐灌顶、神思飞扬的时代画面。”

温斌说:“《风光无限》全书以富有时代发展脉搏特征的‘内蒙古方向明确 路子对头’‘向着‘3060’目标出发’‘包头新赛道’等标题句,将关乎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自治区强区战略的核心主题‘绿色能源’建设全景式呈现开来,既有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宏阔谋划,又有包头人的奋进努力、不懈推进;既有世界范围内的俯瞰式绘制,又有对新能源从业者近景般刻画;既表现了党和国家对自治区、包头的时代性召唤、期待,也是包头人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重大命题和勇于开拓、再创辉煌的雄心壮志的强力体现。”

满文生情

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指导创作,从包头新能源晶硅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的兴起为抓手,立足于客观、丰富、坚实的一手材料,着眼于人和事的目标追求、价值意义,努力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内蒙古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艺术化展现包头新能源建设及晶硅光伏产业的创业史、兴旺史,使一块块冰冷的晶体、一袭袭刺骨的朔风,不再是僵硬的物体、不再是惯常的逼人,而是蕴含着时代迈进的悸动、民族复兴的呼声。

更值得注意的是,《风光无限》摒弃了科技类文学创作通常容易出现的多训导、重科普、偏介绍等陋习,而是满文生情,把对北疆重镇包头的挚爱至诚化作饱含高热度的千言万语,从包头的古今演变说起,从钢铁之都的建设谈起,从脍炙人口的《草原晨曲》讲起。

《风光无限》作者乐久表示:“走访了20多家企业,很多人和很多事让我们非常感动,接下来我还会关注包头市的发展和文化的脉络,梳理出一个主线,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作品继续写作。”

引发共鸣

市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素敏谈及《风光无限》说:“对于那些新能源企业及其产品的介绍,作者没有图省事、走捷径地将现成的‘企业概况’‘产品说明书’照搬上来,他们在对近20家企业进行介绍时,采用了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人物带动法’。于是,我们在了解企业及产品的同时,还认识了一批比他们的企业更杰出、比他们的产品更优秀、比自然风光更有情的企业家。”

王素敏表示:“他们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形容新型的太阳能产业;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比喻草原钢城新时代的新能源建设优势……看似创作者们信手拈来的一些诗句、古语、俗语甚至戏剧唱词,为文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在读者中也掀起了热烈的反响。读者王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特别为大家的这种拼搏奉献精神而感动,在风电光伏事业上贡献了这么多,我觉得这种精神最鼓舞人心。”

据悉,《风光无限》已被确定为包头市2023年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也是我市在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文化高地过程中推出的一部文学力作。

(记者:吴爱霞;编辑:秦新宇;校对:武巧英;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