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午,在天下黄河第一村的街巷里,一大群穿着艳丽服装的人们,抬着一头肥壮的大白猪一路高喊着口号向前,掀起了黄河观凌周民俗情景式表演的热潮。
真图文化公司策划人刘家民告诉记者:“在包头的黄河岸边,七十多年前,到了冬季摇船的艄公和岸上的纤夫,以及开羊皮筏的人们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特别是到年底,为了庆祝丰收、祈福来年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艄公和纤夫们杀了年猪,抬着肥壮的猪,行走在街巷中,边走边喊祝福的话语,让更多人感受到辛苦劳作的回馈,共同分享幸福的生活。”
游客打卡“年猪节”。
每到岁末年终,北方总有吃“杀猪烩菜”的民俗。寒冬已至,包头市从土右旗、东河区、固阳县再到黄河岸边,一系列围绕“年猪”的文化活动让冬季乡村旅游在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中红火了起来。八方来客在喜庆的氛围中,领略农村风光、体验独特习俗、品尝地道美食,“年猪”主题元素贯穿始终,让市民和游客乐享民俗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搭台唱戏提供了新的落脚点
“年猪最让碗生香”
南宋诗人陆游《岁末尽前数日偶题长句》诗云:“釜粥芬香饷邻父,阑猪丰脂祭家神”,可见从古时起,民间岁猪祭祀之风已然盛行。从寒冬腊月到除夕新岁,各地乡间宰猪或自食,或与邻里分食,俗称“杀年猪”年俗。
要说北方的年,得从一头被杀的猪开始。但为什么是“年猪”,不是“年牛”“年羊”?延续千百年的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包头人杀年猪的特色又是什么?记者带你一起盘一盘。
据包头师范学院教授、民俗专家崔文恒介绍,追溯杀年猪的历史,要从农耕时代的祭祀开始说起。古时候,每逢重大节日都有祭祀活动,尤其是岁末年初这个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在古代,由于牛是农耕中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逃过了祭祀一劫。而羊的喂养又受到自然条件、地域条件的限制,成本较高。但古人驯化野猪比较早,家猪的喂养算得上是家禽中最早的一批。因此,很多地方的祭祀就以猪为主。”崔文恒告诉记者,在内蒙古地区有传统习俗,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会趁着入冬后家畜尚未减膘,集中屠宰一次,备足过冬、过年的肉食。用现杀的猪肉,与土豆、腌制好的酸菜做一大锅杀猪烩菜,邀请四邻共享,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社会物资越来越丰富,农村靠杀年猪来改善生活的需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杀年猪仍然是人们过年庆贺、邻里热闹的重要民俗。
游客挑选购买农副产品。
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副镇长侯捷告诉记者,过去,农村通常一年就杀一次猪,随着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杀猪菜已经出现在各地日常的菜肴中,烹饪手法也因地制宜,各有不同。但邻里乡亲欢聚、交流、共享杀猪菜肴的传统,已形成一种热烈淳朴的乡情故事。
“包头本地有这么一句方言,叫‘人缘好坏,看你吃了几顿杀猪烩菜’,这句话意思就是吃得杀猪菜越多,说明在当地的人缘越好。杀猪的时候邻里邻居相互帮忙,平日里相互关怀,吃杀猪菜成为大家交流的一个过程。”侯捷说,聚在一起,不仅是庆祝今年的丰收,还要计划明年农业的安排。
有了“年猪节”,才有了“杀猪烩菜”,一道传统菜肴,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杀年猪风俗,见证着历史,观摩着我们的生活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每个人心里放不下、忘不了的“年味”。
“年猪节” 乐了食客 富了村民
游年猪、赏民俗、品年猪宴……11月30日,“传承习俗,品味斗铺”固阳县西斗铺镇首届“年猪节”文化活动在新民村开幕。
走进活动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热闹的农副产品展销区,摊位上摆满了周边农户带来的各式特色农产品,黄芪、石磨面粉、胡油、新鲜的猪肉,大家穿梭其间,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农副产品。
展销区旁,一排排大锅炖肉的景象尤为壮观。几位师傅在旺火大灶前翻炒着锅里的食材,猪肉、粉条、酸菜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以杀猪菜为主,我们还现场制作了麻花、开花馒头、烤马铃薯等10余种本地特色美食供大家品尝,现场所有食材都产自我们西斗铺镇。”西斗铺镇党委书记李领斌说,现场制作的方式不仅为游客及村民带来独特的美食体验,更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零距离”转化,提升西斗铺镇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在亲口品尝后,不少游客对固阳县优质的农产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纷纷下单购买。“我是从市区开车过来的,来这儿不仅参加了颇具民俗风情的‘年猪节’,还买到了地道的固阳农副产品,不虚此行。”来自青山区的刘阿姨说。据统计,本次活动助力西斗铺镇销售了很多笨鸡、猪肉、牛肉以及手工酸菜、白面、莜面、胡油、手工辣酱等农副产品。
以“年猪节”为载体,固阳县成功做到了依活动“聚人气”,用美食“暖民心”,以文化“增活力”,不仅让喜庆祥和的年味弥漫,更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土右旗、东河区,禧年农场冬季美食节红火开场,不仅有招牌杀猪菜,还有铁锅炖鸡、炖鱼等多道农家美味,现场还有农副产品展销。“我们把农户的农副产品加工、包装之后替他们售卖,他们一会儿还会拿来鸡蛋、鹅蛋,都帮他们一起卖,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举办年猪文化节,不仅要让大家热闹,还要让村民们增收,聚集我们村里面的人气,让我们的乡村更有活力。”禧年农场经理刘舂玲介绍,禧年农场立足自身优势建立了农产品收购中心,通过本地农产品源头直供的模式,让城里人买到了新鲜农产品,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一场联动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为本地农产品销售拓宽了渠道,更是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眼下正是观凌的最佳时期,11月30日,“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包头黄河观凌周活动在“天下黄河第一村”拉开帷幕。
早早从市区各处赶来的市民们,簇拥在表演队伍的周围,一边拍照、录像,一边感受“金猪纳福”巡游祈福活动带来的震撼。赶大集、逛庙会、品美食,赏民俗……文化搭台,活动首日,这里就吸引了包头市民及周边地区6万游客,各类美食、文创产品等销售总额近360万元。
通过文化活动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包头市不仅为文旅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讲好城市文化新名片故事开辟了新的路径。
短评
民俗为乡村振兴加把劲
岁末年终,北方地区吃“杀猪烩菜”的民俗传统再次唤醒了冬日的乡村。包头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将“年猪”元素融入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之中,为冬季乡村文旅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土右旗到东河区,从固阳县到黄河岸边,这些围绕“年猪”展开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市民和游客在喜庆的氛围中领略了农村风光、体验了独特习俗,更品尝到了地道的乡村美食。这种以文化为引领的旅游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向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和动力源泉。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通过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包头市成功吸引了八方来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化活动还激发了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民俗的同时,人们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气息,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办火“年猪节”,不仅是包头市探索文旅消费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有力实践。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文化活动涌现,为乡村振兴搭台唱戏,为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文/记者∶李楷谨;图/记者∶常静,祝家乐;编辑:武巧英;校对:秦新宇;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