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群群 张燕青 制图/王婷
文/记者 王嘉伟 图/记者 李强
在东河区东门大街召拐路上,一片传统民居建筑——北梁三官庙片区醒目地迎街矗立。相传明清时期的老包头水草丰美,林木茂盛,一条绵亘蜿蜒的博托河哺育了最初来两岸定居的包头先民。几百年来,这里从一片草原逐渐形成包头村,后由村成镇、建城设县。可以说,三官庙片区一带是老包头城区的发祥地。
如今,这里还保留着近代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巷格局和完整的民居院落群,是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核心区和重要承载地。老包头的历史变迁、走西口的坎坷辛酸、旅蒙商的艰难创业,这里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挖掘不完的时光宝藏……
聚拢来是烟火 摊开来是繁华
掀开泛黄的史书,寻觅到“走西口”的痕迹,也就寻觅到了老包头初期的印记。
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按八旗制度将土默特部设置左右两旗,每旗设六个“甲浪”,简称“甲”,每个“甲”设五个“章盖”。当时的老包头就隶属于土默特右旗第六甲沙尔沁章盖,系蒙古巴氏家族的牧场。1696年,康熙三征噶尔丹获胜后,广袤的土默川久无战事,随平叛大军来包头的旅蒙行商和手工业者、小摊贩等人数逐年增加,“雁行”更加频繁,后来逐渐定居下来,成了最早的包头人。
雍正年间,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树叶被摘光,树皮被剥光,百姓仍不能果腹,于是走西口的先辈冲破清朝蒙汉分治禁令,成群结队地逃出杀虎口,到内蒙古草原私自垦荒种地,为自己和妻儿拼一条活路。直到康熙年间西口开禁,同意沿边贫民出口种田,真正使得晋陕冀大量移民涌出口外,形成了走西口的人口迁徙潮。
巴氏家族第十六代后人巴建和向记者介绍老包头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当时,我们家族只有10余户,但草场广袤,生活富饶。”巴氏家族第十六代后人巴建和说:“先祖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的流民动了恻隐之心,只需几枚铜钱,甚至只要开口,就可以换来一片肥沃的土地耕种,就这样走西口的人就在我们的家庙包头召(也称福徵寺)周围扎了根。”
随着汉人不断增多,1737年(乾隆二年),博托村设立。博托村也写为布特村、泊头村,直到光绪年间才规范为包头村。1809年(嘉庆十四年),包头改村为镇,隶属萨拉齐理事通判厅,包头设巡检衙门,统率兵卒,镇守包头。
“为什么我们的家庙、巡检衙门、商业街、商会和各宗教的庙堂都在北梁?不仅因为这里‘七沟八梁’一道坡好似‘龙脉’的风水之说,还由于北梁地下水资源丰富,百姓选择坡地高不误饮水,能避及当时黄河连年泛滥殃及两岸的危害。”巴建和说。
滔滔黄河急流奔腾,却在南海化为塞外西湖,碧波荡漾;巍巍阴山绵延陡峭、却为北梁形成生态屏障,气候宜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老包头逐渐发展成清在塞外的军事要地和商贸重镇。同治年间,大同总兵马升奉命修包头城,1873年(同治十二年)包头城垣竣工,辟有东、南、西、西北、东北五个城门,城垣周长14华里。自此,城内街道初具雏形,商业日益繁荣,往后的二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老包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先有复盛公 后有包头城
在包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指的是在包头未建城时,复盛公商行已驻包头,说明了复盛公在包头商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也反映了商号对包头发展的重要影响。
晨光熹微,驼队悠长。走西口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还带来了内地的手艺。康熙年间,以钉马掌、修箭头为业的山西定襄铁匠梁如月在包头成立了最早的商号——“如月号”,随后各种商业行业如铁器行、酒米行、成衣行、棺材行等大量兴起,为老包头注入商业血液。
乾隆二年(1737年),山西祁县乔家堡的乔贵发“走西口”来到包头,经过几番打拼,乔贵发在东门大街开设了“广盛公”号。嘉庆年间,乔贵发之子乔全美来包继承父业,扩大经营,并将“广盛公”,改为“复盛公”,经营范围上至绸缎布匹,下至杂货蔬菜,主营粮油米面,在当时包头商界名噪一时。
乔全美有二子,长子乔致广英年早逝,次子乔致庸独领“复盛公”。乔致庸远见卓识、经商有道,紧抓当时盈利潜力极大的皮毛行、陆陈行(经营米、面、粮、油,也开设磨房、碾房、油坊、缸坊)、钱当行(开设钱庄、票号、当铺、估衣铺),并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讲诚信以义制利,开创了“复”字号鼎盛时期。
在包头商业起步发展中,“复”字号起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商号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到同治、光绪年间已发展到有19个门店,500多名员工。“复盛公”是总号,以后发展了许多支号,其中,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被称为三大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光绪十年(1884),为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乔致庸创立了大德通、大德恒商票票号,缔造了“汇通天下”的伟业,助推了包头工商业的发展。
“乔致庸是包头晋商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老包头记忆》丛书作者高凌云评价道:“乔致庸的经商之道是:首重义、次重信、三重利,这也是晋商所遵循的经商原则,规范着包头晋商的经营行为。如在管理上的‘东伙制’或称‘身股制’;与俄商、蒙商建立诚信的‘相与’关系;与竞争商家的救急相助举动,以及对大灾大难的捐助行为等等,乔家留给包头人勤俭守业、取财有道的经营理念和诚信待人、团结互助的博大精神,是包头人民的宝贵财富。”
“复”字号商业影响力遍及大街小巷,渗透着老包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老包头城垣几乎是环绕着“复”字号的商业网络而筑起的。因此,留下了一句谚语——“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西口文化故里 老城大院古韵
漫漫西口路,不仅走出来一条辛酸求生之路、一条艰苦创业之路,更踏出来一座城市的史诗,留下了“西口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梁三官庙片区的传统民居建筑。
“承载着城市百年历史、晋商创业精神、走西口辉煌与沧桑,让北梁三官庙氤氲着‘西口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时代印记。而这种人文古韵最终具象成建筑艺术,萦绕在院落间流传至今。”老包头历史文化爱好者刘清成说。
三官庙片区由召梁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组成。目前,留存有王家大院、巴家大院、刘家大院等19座传统民居院落。院落布局规整错落有致,石刻砖雕外雄内秀,多为由正房、厢房、倒座房、耳房、影壁、大门等元素组成的一进四合院,也有部分带有东西套院的两进四合院。院落墙体砖石勒脚,土坯筑墙,正脊有花草纹砖雕,中央有砖砌佛龛。板瓦覆盖,檐口有飞椽。满面门窗,蓝墙青砖砌筑,做出砖框和花纹,尽显传统大院建筑工艺之美与晋商的文化审美追求。
“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自形成以来,这里就逐渐成为士人、商人、文人、艺人的活动中心。李裕智、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乔致庸、梁大汉等晋商在此坐贾行商;冰心、晋剧名旦“水上漂”王玉山、晋剧名角筱桂桃、二人台名家樊六都曾到此采风演出……如今,三官庙一带还留传着众多的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涵盖历史、宗教、民俗、建筑、商业文化、革命文物等各个方面。
“留住历史才能记住乡愁。”刘清成说:“作为城市的历史载体,三官庙片区不仅是老包头曾是我国西北商业重镇的时代写照,街区内的传统民居还是包头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文物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提高我市的城市文化品位,发展文旅产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和社会人文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造就了三官庙,而今三官庙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不仅要讲好‘走西口’历史故事,也要讲好老包头新时代故事。”内蒙古古韵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清表示,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具有文物遗产保护资质的公司,我们将以“修旧如旧”为方针,始终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文物修缮保护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力求最大限度还原三官庙真实历史文化风貌,建设好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地带。
“走西口”活化石如今正变成老包头新IP,期待我们能把这些属于群众的生活、情感、记忆的珍贵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使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这个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风貌的文旅精品IP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