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方寸蕴天地 蛋雕承匠心

蛋雕,是一种仅凭借一把刻刀,便可在诸如鸵鸟蛋、鹅蛋、鸡蛋甚至鹌鹑蛋表面雕刻出各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鱼虫和文字等图案的一个艺术门类。通过匠人对指尖力道的严格把控,即可呈现方寸之间勾画山河的奇特景象。

在我国,蛋雕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售卖,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祥瑞图案,以图生意兴隆。

在世界工艺美术舞台上,蛋文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即便是现在,彩蛋在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都是祝福的礼物。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

日前,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传承人张忠为讲述了他与蛋雕的故事。

蛋雕世家

张忠为走进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普及蛋雕文化。

据张忠为介绍,他与蛋雕技艺的缘分可谓与生俱来,其高祖张厚滨出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长大后为谋生计,同家人闯荡于市井之间,高祖和家人本来以木雕为主要生计来源,9岁时偶然间学习了蛋雕这一技法,通过多年练习、潜心研究,掌握了蛋壳雕刻的技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门派。由于曾祖张遵成受到父亲熏陶,长大后便正式传习张氏蛋雕技艺。而后,张忠为的祖父张家荣因自幼热爱雕刻,成长过程中更是展现了木雕、蛋雕天赋,自然而然学会了这项本领,后来张氏蛋雕的技艺又传给了四叔张发胜。

蛋雕除了要求匠人具有雕刻技艺的同时,更要求其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小时候的张忠为对美术、蛋雕等传统文化就有浓厚的兴趣,7岁时的美术作品就曾获全国“世纪之星”美术类大赛金奖,四叔看他在美术工艺方面很有天赋,就在张忠为12岁时将张氏蛋雕技艺正式传授于他,张忠为由此步入张氏蛋雕技艺之门。

张忠为的工作室中,花卉和动物题材的作品居多,蝴蝶和蜻蜓出现在他几乎一半以上的作品中。“我起初学习蛋雕时,常常为了练习手指的功夫不使用刻刀,而是用半截掰断的锯条缠上纱布作为雕刻工具,那时候因为年龄太小,经验不足,把手指划破乃是家常便饭。”张忠为回忆道。也正因为如此,张忠为的蛋雕作品中刻画的每一根毛发看起来都飘逸柔软,每一根线条都连续不断,每一个文字的笔锋都强韧有力,通过多年的不断研习,他创作出的作品图案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即便是蜻蜓的翅膀看起来也透明、轻盈且灵动。

壳绘神奇

《锦上添花》

小小的一枚鸡蛋是家家户户厨房中的常客,更是很多美味菜肴的主角,可如何让如此脆弱易碎的蛋壳摇身一变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这是让很多人对蛋雕技艺称奇的关键所在。

张忠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蛋雕作品的创作过程,首先,选取一枚表面光洁,色泽均匀,造型匀称的蛋壳,这需要蛋雕匠人的火眼金睛,很多时候近百枚鸡蛋中也只有3到4枚符合要求。然后,将蛋壳合适的位置开一个小孔将里面的蛋液放出,待蛋壳干燥后,根据蛋壳的大小、颜色、质地设计所要雕刻的纹样并用铅笔简要勾勒,之后就可以着手雕刻了。雕刻过程中“手要轻,刀要稳,刃要强”,张忠为引用中医针灸学经典《标幽赋》中“握针如擒虎”的指力,比喻创作蛋雕作品时指尖对刻刀的掌控能力。同时,由于蛋壳形状的特性,雕刻过程中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图案的结构,使得最终的成品更为美观,更为立体,更为生动。

张忠为创作蛋雕作品。

张忠为从包头医学院大学毕业后来到白云鄂博矿区中蒙医院工作,这里曾救助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人公龙梅和玉荣。经过详细了解,他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便加入到讲述草原英雄故事的队伍中来,以此为灵感主线,创作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系列》蛋雕作品,讲述了她们用生命守护了384只羊,暴风雪过后一只都没丢的感人英雄事迹。整套作品分为15个画面,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巧妙运用阴雕和阳雕的技巧讲述了该事件的每一个重要情节。“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精神的象征,更是草原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作为一名蛋壳雕刻手工艺人,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介绍家乡的英雄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草原文化”。 张忠为说。

张忠为还创作了《蒙古马》系列草原文化作品,蛋壳上的每一匹骏马都昂首挺拔,奔腾向前,整个系列蛋雕作品展现出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蕴含了蒙古马精神的力量源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蛋壳雕刻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个宣传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弘扬主旋律,推广正能量的作品也成为张忠为创作的重点。二十多年的雕刻,百余件蛋雕作品,每一件都凝聚了不同时期张忠为在雕刻时的思想。张忠为紧跟时代主题,创作了《石榴籽精神》《繁荣花开》《忠厚廉洁》等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2023年,作品《忠厚廉洁》获评包头市廉洁家风文化优秀作品。

《花开富贵》

最具代表性的是蛋壳雕刻多层嵌套作品《中国梦》,该作品由外至内分别由鹅蛋、鸡蛋、山鸡蛋、鹌鹑蛋雕刻好后嵌套而成,通过运用阴雕、阳雕、镂空等多种雕刻技法相结合,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整件作品层层相套,巧妙地表达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思想。最内层鹌鹑蛋上“中国梦”字样周围紧簇着盛开的牡丹,象征着国强民富的美好祝愿。该作品也是目前蛋壳雕刻领域嵌套层数最多的蛋雕作品。

《十二生肖》

张忠为蛋壳雕刻代表作品还有《十二生肖》、《福禄寿喜》、《富贵牡丹》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在他参加的展会活动中广受欢迎和好评。

雕艺传承

《同心共筑中国梦》

如今,蛋壳雕刻艺术更是融入了张忠为的生活,即便是每天再忙,他也会坚持三个小时左右的雕刻时间。张忠为说他通常喜欢在夜里雕刻,四下安静,有时灵感就会突如其来。“我喜欢刻刀在蛋壳表面划过的声音,每一根线条的刻画都会赋予平凡的蛋壳再一次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刻画神情和毛发时,神情专注,毛发柔软灵动,这是作品栩栩如生的根本。”张忠为说。

随着蛋雕技艺的逐渐成熟,张忠为越来越体会到艺无止境的意义。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不断参悟提高张氏蛋雕技艺的要领所在。他喜欢利用假期去不同地方的美术馆、展览馆为自己充电。为了提升作品的美感,经常拜访名师,有时还会结合工笔画、版画的艺术技巧创作作品。这些长年累月的积淀,成为他作品不断进步的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蛋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忠为在每一次展会中都会带上各类极具特点、展示多种技法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欣赏。

《沁园春·雪》

近年来,张忠为正在将张氏蛋雕技艺的传承故事总结成文案,结合文献记载,通过进社区、进青少年讲堂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到张氏蛋雕的传承,甚至他还会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做一些简单的蛋壳雕刻作品。

张忠为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工作任务繁重,生活节奏比较紧凑,在展会中看到蛋壳雕刻作品后都想踊跃尝试,很多年轻人愿意在闲暇时光中通过蛋壳雕刻刻绘自己心中的一片田野。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雕一件自己喜欢的蛋壳雕刻作品。

“我还会继续创作更多各种题材的蛋雕作品,用蛋壳雕刻的方式展现祖国繁荣昌盛的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壮丽秀美的北疆风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让张氏蛋雕技艺薪火相传,可持续发展。”张忠为说。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