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机集团基于“智能工厂”的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改造由理念倡导加速走向落地深耕阶段,对生产经营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也催生了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提升质量、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等工业经济新业态,“新制造”呼之欲出。
生产更省心 效率成倍提升
投入700多万元,生产效率提升125%。数字化转型这笔账,一机集团十分公司负责人单水维觉得值。
每隔3秒,气动数控冲床按压一下,第四次时,一件孔数均匀的蜡模便可成型。车间里,操作工晓莉在机床前利落地挑拣成品。车间另外一侧,放料、沾浆、浇筑,一气呵成。在8个红色机械臂操作下,浇筑好的型壳批量产出。与旧机械臂相比,这组四头八臂新的设备,能进行8臂同步操作。
“设备更新后,省心不少。”单水维说。
传统硅溶胶生产线给人的印象多是粗、累、脏。早在2020年,一机集团在全公司推行机器换人,利用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使工厂旧貌换新颜,向智慧型企业转型,十分公司的硅溶胶生产线也升级为精密铸造自动化车间。单水维介绍道:“升级改造后,精密铸造自动化车间6种近30台/套智能化生产设备流水作业,年产值增长6倍,产品一致性提高到98%。”
在三分公司大型结构件焊接车间内,几条生产线正在忙碌运行。其中一条生产线上,只见机械臂挥动、无人搬运车川流不息,但工人数量只有其他生产线的一半,生产效率却更高。
这是为啥?原来,三分公司围绕车体装焊、自动装焊等生产环节,全面实施数字化生产线改造与优化,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智化、加工过程自动化,推进了“数智+精益”转型。经过升级改造,现在车体一次交检合格率提高至98%,产能提高2.7倍,自动化焊接率达到73%。
视线转到五分公司总装生产线。脉动式节拍生产线正式运行以来,单日整车交付量较之前增长一倍多。
怎么做到的呢?“以物料配送为例,实现了从‘公交车’到‘网约车’的转变。”五分公司副经理王志斌介绍说,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当某个生产环节零件即将用尽,系统自动发出指令,调配距离最近的无人搬运车及时送来零件,如同行人提前呼叫网约车。
智能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优化生产和供给,更在于能够借助大数据与算法成功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流水线生产的有机结合。
今年初,四分公司物联网系统上线。打开电脑,轻点软件,原料、库存、产量等信息一目了然。“每个员工、每台设备、每天生产多少产品,全都一清二楚。”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设备状态信息,操作工闫旭说。
过去,纸质清单数据更新不及时,人工统计疏漏难免。如今,物联网系统自动抓取设备数据,准确管控产品质量,成为整个生产环节的“中枢神经”。设备检测后,会对不合格产品报警,人工立即查找原因并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后台,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数字化转型后,四分公司能耗降低30%,成本节约35%,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
在六分公司,智能化改造使得生产线具备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例如,当客户需要一款具有特殊孔位和材质的产品时,智能化生产线可以迅速调整模具和加工参数,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由于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种调整并不会对整体生产效率产生太大影响。这意味着,即使是面对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定制订单,公司也能保质保量高效生产。
此外,一机集团还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供应链进行优化。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公司实时掌握原材料和零部件库存情况,并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精准采购。这不仅降低库存成本,还确保了生产线的连续稳定运行。
人工智能催生全新生产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开始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正在重新定义生产链条。紧跟这一技术革新,一机集团工艺研究所组建大语言模型研发团队,突破单机部署、知识库集成、问答效果和知识搜寻准确度持续迭代升级等技术瓶颈,实现了以智能AI模型为基础的本地知识库部署应用。
还有,工艺研究所已完成大语言模型公司内网部署,并对各单位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智能AI助手”已在多个场景中得到应用。后续,一机集团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装备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领域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模式不断从传统的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点,智能科技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为一机集团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新动能,进一步加速‘制造’向‘智造’转变。”一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健;通讯员:刘佳慧;编辑:王荻;校对:吴存德;一审:张飞;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