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
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这句话,从包钢幼教70年前诞生在东河区永合成巷16号开始,就变成了一种行动、一种责任,深深地扎根在了包钢幼教人的心里,如同高炉流淌的铁水般火红。即使走过了70年的时光,这股火热从未降温,反而在融入一代又一代包钢幼教人的心血之后,升华得更加坚韧、更加永恒。
黑白照片记录了包钢幼教的历史
扎根边疆 凝聚爱心
1954年,刘玉珑的父母从北京来到包钢工作,两年后,在戈壁滩上与恶劣自然条件战斗的他们又将17岁的女儿接到了包头。“包钢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父母的话简单却有分量,吸引着刘玉珑。
“这是包钢在昆区钢铁大街31号街坊内建成的第一个幼儿园,我印象非常深刻,当年这里有10栋平房,两个班60多个孩子,一台脚踏风琴是幼儿园最贵的教具。”在刘玉珑的记忆里,老师们自制教具,自编课程,编排小剧目,孩子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刘玉珑所说的包钢幼儿园在当时已经是条件最好的幼儿园了。此前,为解决包钢建设者年幼子女看护问题,包钢购置包头旧城(今东河区)永合成巷16号民房,建立了临时托儿所。同年末,又在南门外包钢临时办公楼内建立哺乳室,收托婴幼儿15人。
1958年,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来自全国的近10万名建设者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这些奋斗者携家带口,誓言扎根边疆,我就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娃娃。”带着这样的信念,刘玉珑一干就是37年。
杜秀兰就是响应党的号召从辽宁来的包钢,在给水厂工作了8年后,性格温和、善良的她被调到了当时的包钢福利处当保育员。她带的班有30多个孩子,班里一个洗脸盆里的缸子、勺子、铲子就是孩子们课余铲土的玩具。
“第一次带孩子玩耍,我就把盆扣过来坐上去陪着他们,没想到我犯了大忌,被园长扣了一个月的奖金。大哭了一场之后,我深刻反思,也知道了当一名优秀保育员要具备很高的素质。”从那之后,杜秀兰自己设计游戏,自己制作教材,按照规程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
后来也成为包钢幼教处优秀教师的女儿王瑜回忆,他们家的几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和包钢幼教处的老师们亲,因为妈妈太忙了,根本顾不上他们。那个时候,园里没有洗衣机,孩子们的被褥、罩衣等都要老师们手洗,院子里的晾衣绳有限,又不能占用游戏运动时间,老师们就在下班后排班,下班后,满院子的被单和衣服,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包钢建成一个生活区,就建设一所幼儿园。特殊时期,包钢的这份深情凝聚起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无穷力量,刘玉珑和杜秀兰也从一线老师走上园长的岗位,将所学传授给接棒的老师们,汇集成了包头学前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爱字 守护幼儿
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包钢幼教人一代又一代的坚守传承,该用哪个字?包钢幼教处党总支书记李飞和包钢幼教处副处长常青异口同声地说:“爱。”
教师用爱心守护孩子们的成长
1986年,李飞从包头师专(现包头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来到包钢幼教处,走进包钢第一所内蒙古示范幼儿园——八园,当时她和同学魏洁华是包钢招收的第一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老师。李飞说:“能分配到包钢幼教处是很光荣的事,这里正处于发展的提升期,社会声誉好,选择老师的标准越来越高。”
李飞说,1954年包钢幼教处只有4名教养员,1965年,32名保育员转为教养员,1979年包钢招收了9名高中生,1980年至1985年,包钢连续举办了三期幼儿师资培训班,由有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老教师授课,系统教授了幼儿师范专业的14门课程,3期共培训了116名学员,经考试合格成为正式的教养员。
从那一时刻起,包钢幼教开启了新篇章,包钢学前教育也进入到了新里程。
最后一期幼儿师资培训班毕业的常青被分配到了包钢三园,她说,在保教科严格管理下,幼儿园里的课程全部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教育纲要》进行,常识、语言、美术、计算、体育,包括游戏等都有严格规定,经过严苛训练的老师们也都把工作当成了事业。
“那时我们都没有假期,暑假要忙着给孩子用的床、凳子、桌子翻新刷漆,布置更有特色的教室,制作更能吸引孩子的教具,冬储开始时,老师们在园里等到后半夜,然后将一车又一车的白菜、土豆、萝卜、洋葱等蔬菜抱进储藏窖中,由于来的菜多,年轻女老师一干就到凌晨,第二天没有一个人迟到,负责锅炉房烧水的老师更是不到6点就来到园里。”常青说,老师们对孩子的爱、对园所的爱都化成了火热的干事劲头。
接续传承 蓬勃发展
从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一托、二托、三园、四园、五园、六园,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七园、八园,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九园、十园、十一园、十七园、十八园,包钢幼儿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设施、设备更先进,建筑更合理。专门培养的幼师,加上内蒙古、包头市等各类专业人员先后来到包钢幼教,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1999年9月包钢(集团)公司将原福利处管辖的幼教一科、幼教二科成建制地划归包钢教育处,使包钢学前教育正式与教育接轨。
1995年,包钢八园园长钱丽丽从某校幼师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刚刚翻新完成的十七园。当时这座最现代化的幼儿园给老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教好每堂只有15到25分钟的课程,钱丽丽和同事除了要集体研课,下来后还要制作让孩子们可以动手动脑的教具,复杂的教具要做大半天的时间,可是课上课下看到小朋友们拿着教具能完整地讲述所学内容时,钱丽丽说,这种幸福是其他职业感受不到的。
“随着包钢各方面迅速发展,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硬件投入更是大手笔。我们到南京、上海、杭州考察学习,发现包钢幼教一点不逊色于那里的幼儿园。”钱丽丽说,条件好了,老师们的压力也更大了,特别是2005年包钢幼教管理处成立后,立德树人被摆在第一位,对老师的形象、素质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已经退休,见证了钱丽丽等青年教师一路成长的崔海琴园长说,包钢幼教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科学多样化发展的规范性,给了年轻教师们极大的养分和生长空间,特别是2005年包钢幼教处独立之后,一大批有思想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走上了更高的舞台,包钢幼教进入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
璀璨明珠 熠熠生辉
2020年,包钢幼教处划归包头市政府管理,2023年移交昆区政府。18所幼儿园(15所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3所合作办学幼儿园)、1个托育中心、1所培训学校、1个配送中心,在册幼儿6000余名,教职工900余名,一个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校外培训、食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幼儿教育集团在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阴山南麓这片沃土上的一颗教育明珠,特别是在包头打造教育高地的今天,这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原创人文儿童音乐剧《藏在苹果里的秘密》
社会的高度尊重与认可,让包钢幼教处处长蔡彦萍更加笃定包钢幼教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奋斗之路。
蔡彦萍说,70年前,从第一批全国支援包钢建设、拥有的宝贵的幼儿教育专业力量,到1980年包钢连续举办三期幼儿师资培训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再到如今成长起来的草原英才、鹿城英才、自治区教学能手、包头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包钢幼教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大家用拼搏、智慧和汗水诠释了“团结、务实、合规、创新、发展、超越”的幼教精神,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赞誉,铸就了包钢幼教的办学品牌。
“70年来,我们一次次攻坚突破,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创新超越。提质增效探索企业办园自强发展道路,选派优秀干部教师深入四川、湖南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原创人文儿童音乐剧《藏在苹果里的秘密》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一桩桩、一件件展现了幼教人面对挑战时的英勇无畏,彰显了迎难而上的勇毅担当。”蔡彦萍说。
蔡彦萍感慨地说,中国学前教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而包钢幼教的学前教育与之同行70载。70年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企业办学的幼教,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全面提升保育教育水平、提升保教服务质量,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活力,探索多元化运营发展模式,在打造具有包头市地域特色的国内一流幼教集团、重振包头雄风的进程中,展现包钢幼教的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
(记者:赵永峰; 编辑:秦新宇;校对:武巧英;一审:武巧英;二审:王国秀;三审:贾星慧;终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