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重集团成立七十周年。从茫茫草原白手起家的北重集团,跨越七十年征程,研制出一批批响当当的武器装备,获得数不清的功勋和荣誉,也积淀了许多科研和技能人才。翻看北重集团发展史,是一部兵工精神薪火相传的长卷,一代代兵工创业者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用心血和智慧履行好强军首责,让“红色基因”在这里顽强地生根、发芽、壮大。
在青春岁月里扎根边疆
年近90岁高龄的傅安生是北重集团的“活化石”,他曾经与担任工厂第一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吴运铎共同工作,耳濡目染吴运铎的认真和努力,向他学习把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带到工作中,从年轻直到退休。
1956年,学成归国后的傅安生进入北重集团,成为一名火炮自动控制技术员。而等待他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研制共和国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当时,工厂里只有傅安生一个人是学自动控制的,所以第一次参加火炮试制的他,就成了领头人。经过努力,终于把第一门炮打响了。
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面对国际严峻的核威胁和军备竞赛大势,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的“两弹一星”战略决策。1959年5月,北重集团接到仿制地对空导弹系统发射架任务,从此,傅安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个产品上。1963年,导弹发射架仿制成功,取名“红旗一号导弹发射架”。之后,傅安生又对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对系统重大创新,1964年夏,成功试制6台全新发射架,并顺利通过联动试验,命名为“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
退休后的傅安生,时常会到位于北方兵器城的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旁,绕上几圈,看一看。如今,红旗二号的后代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构成了我国地空导弹的主体,担负着防空重任。“共和国‘第一炮’100毫米高射炮、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这两个产品是我一生的荣耀。看到它们,仿佛就看到了我自己的一生。”傅安生说。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踏踏实实工作、为强国梦贡献力量就是我们的初心。”北重集团老专家于正心同样在青春岁月里扎根工厂,多年来用勤恳、辛劳坚守着初心和使命,见证了包头兵工事业的发展。
“1959年初,苏联专家来中国援助,那个时候工厂用的完全是苏联的产品图纸、工艺和工装。但是我们心里明白,要想独立自主,必须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于正心回忆说,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下班后再自己琢磨,一天几乎十六七个小时都在钻研技术。“苏联专家撤走后,研制57毫米高炮的随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肩头。虽然我们有些基础,但是一下子要把所有苏联的元器件、电机和生产过程都变成国产化非常有难度。”
再难也要硬着头皮上。因为条件有限,于正心和同事不得不在简陋的厂房地下室中开始了技术攻关。“当时16号厂房地下室没有天窗、没有盖,风沙又特别大,一刮一地的沙子,下雨天雨水灌得满地都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日夜赶工,几乎把工厂当成了家,不分昼夜地画图纸、打磨样品……在一次次产品攻关中,终于把问题全部解决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双57毫米舰炮第一次把电子管改为晶体管,实现了技术难关的重大突破。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如今的北重集团,传承老一辈建设者的优良传统,新一代兵工人继续矢志奋斗、强军报国。
作为北重集团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及工艺研究”的课题组长,雷丙旺带领团队仅用三年时间,就攻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挤压工艺和重型挤压装备的设计、制造两大技术难题,完成了国外同类设备七年的工作量。
“选择这份事业,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参加工作30多年来,雷丙旺扎根边疆,潜心武器装备关键材料科研生产核心领域,带领团队完成我国极端制造的“大国重器”——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生产线建设,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使国产自主研发的极端制造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为我国高端难变形合金材料自主研发作出突出贡献。
戎鹏强,深孔镗全领域的“跨界”能人。“从投身兵工事业开始,我参与、推动、见证了我国火炮和相关科研试验装置由大到强的蝶变,我觉得爱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敢顶上去并负责任地说‘让我上,我能行!’”戎鹏强向祖国深情地告白。
戎鹏强四十余年磨一剑,解决了诸多深孔加工难题,创造了不少行业第一,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成为国内深孔加工领域第一人,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被业界称为“定海神针”。
从新型坦克炮、新型海炮、陆军各式试验装备,到国家重点试验装备风洞装置等科研项目,戎鹏强不仅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解决了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诸多技术难题,突破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书写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华丽转身的传奇。
郑贵有,从事车工行业31个年头,从一名学徒工逐渐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骨干,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兵器工业技术能手、中国兵器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他也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工人之一。
多年来,郑贵有以拼命三郎的劲头投身岗位,其独创的“郑贵有细长轴切削法”“郑贵有圆锥切削法”解决了北重科研试制中的130余项加工技术难题,不仅破解了车工领域的诸多疑难杂症,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1年,“80”后车工王士良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北重集团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参加工作来,王士良先后完成100余项技术攻关,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总结提炼大量特色操作技术,如“超大口径重载液压缸缸体加工技术”“特种材料端面深孔V形槽加工技术”等。
作为兵器工业集团技能带头人,王士良秉承“学、技、攻、新”四字箴言,把掌握的各项专业技能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及同事,让数百名技能人才受益。他凭借忘我的工作热情、精湛的技能水平、执着的工作态度,多次在各类数控车工技能大赛中勇夺桂冠,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团中央“全国最美青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兵器大工匠等荣誉和称号,成为北重青年人的榜样。
传承,是对人民兵工精神最深情的告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如今,岁月已然翻篇,但人民兵工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开始,北重人见证了一批批新型武器装备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屡建功勋,也见证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的传承光大,这是一种强国强军的情结,已经深深根植于北重人的血脉和基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北重人对党、对人民的坚定承诺。
(记者∶郭健,通讯员∶马兰;编辑:武巧英;校对:秦新宇;一审:武巧英;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