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包头旅蒙商的兴衰

□高凌云

旅蒙商又名“蒙古行”,是以做蒙古生意为中心的行业。在当时包头“九行十六社”中居重要地位。蒙古行是专门向蒙古族老乡上门交易的“旅途商业”,俗称“走后山”“走草地”,对包头当时的商业经济发展、边界贸易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旅蒙商的起源

自从康熙西征噶尔丹以后,蒙古族臣服满清政府,实现了各民族的统一。乾隆年间开始,走西口的汉族逐渐移居到包头,嘉庆十四年(1809)包头设立镇,人口不断增加。从嘉庆、道光年间就有到外蒙古做生意的人。在阴山以北的漠北草原居住的蒙古族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片的草原、沙漠、戈壁,恶劣的气候条件,既不宜农耕,也无手工业等,所需的生活用品,如粮食、布匹、砖茶、生烟、油酒等都需要来包头采购。包头的商家将其接过来,以物易物交易。现在东河区人民公园一带叫“永合成”地,所在居住地叫“永合成巷”,是专门种植和加工粮油的行业;还有早先来包头经商的定襄铁匠梁如月,在民生街经营专为牧区钉马掌、打刀铲、修箭头的“如月商号”,以及永和正药铺、富三元干货。此外,还有复义兴、大义德、大义和等商家。(复义兴经理梁大汉,后成为包头大行总领)。

从道光年间开始,蒙古行陆续开始了由“坐商”变“行商”的转变。

最早蒙古行的名称,走外蒙的叫“聚锦社”,走内蒙的称“积锦社”,归属于绒毛社,后改为蒙古行业公会。自1644年清入关主政,允许张家口、归化、包头等地的商人到蒙古做买卖,但不准定居,一般是春去冬回。清末民初,是旅蒙商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同业委员会统计,当时包头的旅蒙商号有60家,个体商户70多户,从业人员1925人,资金白银5万5千两,银元3万6千5百元。据知情人周肇西说:“蒙古行1911年到1923年输出平均总额大约有40余万银两;1923年到1928年为最高峰可达银两60余万两”。

旅蒙商的经营

蒙古行是包头汉族做蒙古族的生意。包头的旅蒙商主要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如达尔罕、茂明安、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中后旗、阿拉善额济纳、伊克昭盟等地。还有包头往西域经商的,按地域分:走新疆哈密叫“大西路”,走甘肃河西走廊的叫“小西路”,走准格尔旗陕北的叫“边客”。包头的旅蒙商走外蒙的居多,北上库伦(乌兰巴托),再到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地区(后营)。做茶叶生意的沿万里茶道可到俄罗斯的边界城市恰克图。

路途遥远是旅蒙商首先遇到的问题。去外蒙古一般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漠北大草原,无垠的沙漠和戈壁,人烟稀少,地理环境十分艰险,狂风、大雪、寒冷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再加上旅途中常有土匪出没,抢劫物资伤身害命的事时有发生。骆驼是旅蒙商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满装货物和生活用品(如帐篷、炊具等)的驼队称“链子”,一链子多则近百头,少则几十头。“拉骆驼”已形成一个新的工种。驼队一般是白天逐水草扎营放牧,夜晚观星辰定方位行走。

生活在北方大草原的蒙古族,始终以牧畜为主体,以狩猎和采集植物为副业,所放牧的大小牲畜,既是蒙古人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但是,单一的牧畜业经济是难以满足生活需要的,如缺乏生活必需品和与畜牧业配套的小手工业制品等,一直困扰着他们。包头的旅蒙商就用本地特有的物品,如炒米、白面、砖茶、生烟、布匹、绸缎、金银首饰等,以及鞍韂、马具、毛毡毯、鼻烟壶等,来换取蒙古族的牛、马、羊、骆驼以及皮、毛、绒、药材等。牲畜交售牲畜行,到牛桥街交易,或到西北门外的马场牧放。皮毛绒交售皮毛行,分售到各个皮毛店加工。旅蒙商也搞“多种经营”,以山西代县人为主的到蒙地“耍手艺”(小手工业者),“陆陈行”的商家也到蒙地开设加工粮食和饲料的作坊。当时蒙古牧区没有货币,采取“以货换货”的原始交换方式。旅蒙商必须具备会蒙语、懂礼仪、识货质、知行情,和蒙古族建立起诚信守义的“相与”关系。互通有无,互利互惠买卖才可做大做强,归绥城的“大盛魁”就是包头旅蒙商的榜样。

蒙古行对包头经济的影响。蒙古行贩运的货物用品须向包头九行十六社购置。蒙古行的发展,给包头许多手工业作坊的产品带来生机。在九行十六社中,围绕着蒙古行所需商品的行业在不断地增加、扩大,如鞍子铺制作的马鞍、皮韂、各种挽具皮件;铁匠铺生产的铁铙、马掌、火铛、铁勺、大小刀具;毯子房做的栽绒毯,口袋房做的毛口袋,富三元做的提江饼、细点心,都是他们急需的物资。为了满足蒙古行经商的需要,为制作蒙古包和铺垫用,包头的大小毡房发展到60多家,为制作蒙古族喜欢的银装饰品,包头的银匠楼也发展到20多家,换取了大量的牲畜、皮毛,于是,包头的皮毛店发展到40多家,牲畜店20多家,蒙古行拉动了包头的经济发展。

旅蒙商的衰落

社会变革,政治风云,战争饥荒,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头的蒙古行尤为明显。

外资入侵包头。光绪年间,包头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由于旅蒙商走出了国门,包头已成为外国资本的觊觎之地,盯准了我国西北部皮毛、药材等物资原料基地,有利可图。光绪末年,外国洋行在包头先后设行的有英商、俄商、日商、德商等14家。洋行享受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优惠关税待遇。只要填写了“子口运照单”沿途所经各关皆不纳税。洋行凭借资金的优势,大量收购包头的皮毛、药材等。通过天津口岸出口,夺走了蒙古行的买卖,挤压了包头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外蒙古的独立。正当旅蒙商蓬勃兴旺时期,1924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对外实行了经济封锁政策,不允许旅蒙商随便出入。一些商号措手不及,牲畜、皮毛、物资全部丢失,损失惨重。同时,直接影响了包头的相关行业,一时出现了小商号倒闭、大商号亏本的行业凋敝乱象,靠蒙古行输出的行业如粮、油、酒、茶和日用杂货,和依仗输入的牲畜、皮毛、药材等行业,由原来的270多户,减少到150多户。到1925年,包头往外蒙做买卖的客商基本绝迹。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外蒙进行武装边境巡逻查禁,仅截留下的骆驼驮子就达3万多只,数十家旅外蒙商全部倒闭,结束了包头200多年旅外蒙商的历史,余留的旅蒙商只能在内蒙西部区的阿拉善旗、额济纳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等地做买卖,但换取回包头的各种皮毛、牲畜、矿植物等已不及过去的三分之一。珍贵的细皮、药材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地影响了包头工商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于10月17日入侵包头。对包头进行了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政治上的残酷压迫,经济上的疯狂掠夺,使包头工商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包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内外蒙商路不通,旅蒙商陷于瘫痪状态。日本侵略者为了进行经济掠夺,统治包头的经济市场,对皮毛等重要物资实行“统制”管理政策,将包头生皮庄的五六万张皮子和皮毛店的100多万斤绒毛,全部贬价强行收购。日本“陆军仓库”将包头皮毛大户广恒西商号代客储存的皮毛全部低价强行收购。1938年初,由日本八大毛织公司成立“蒙疆羊毛同业公会”在包头大量收购羊毛、驼毛、山羊毛、山羊绒共190多万斤运走。1945年抗战胜利后,包头的旅蒙商基本终止,蒙古行也就此销声匿迹。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