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昆都仑区着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增进认同,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坚持“红石榴+”方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在53所中小学校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 同心共育石榴籽”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展示非遗代表作品、演示传统技艺、教授制作工艺,常态化开展面塑、沙画、马头琴等活动70余次,使各族学生在面对面交流中体验非遗魅力。与包头市少年宫共同开展“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主题开放日活动,普及非遗知识,近300名中小学生参加。与包头博物馆共同开展“一触千年 对话文明”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传承意识,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凝聚人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依托街镇、社区“红石榴家园”成立非遗传习基地6处,先后邀请包头市非遗面塑传承人张勇飞、非遗剪纸传承人张丽走进社区开展手工制作、剪纸、面塑等“非遗进社区”活动21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我们的节日”等各类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展示等非遗保护传承活动11次,通过非遗传承活动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乌兰计三村联合昆译社区成立兴农创艺草编工坊、包头市慕于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50余名村民创造就业岗位,草编艺人人均增收1.5万元。在第七届内蒙古文博会上,乌兰计三村向各地游客展示民族韵味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米皮编织品和原创草编首饰、挂饰系列,吸引大批游客驻足流连。将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老手艺讲述新故事,以小物件改变大生态,让非遗工坊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崔妍;编辑:王荻;校对:吴存德;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