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乘着草原的风长大

10月20日早,大雨滂沱。9位花甲老人相互撑伞、搀扶,脚步急切地走进“石榴花开”主题园区。

这里诉说着他们记忆中缺失的故事、成长过程中的幸福生活,以及把他们捧在手心里的爱。

他们是“国家的孩子”。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推开“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厚重的门,“国家的孩子”查干朝鲁走到一处还原上世纪60年代牧民生活的场景前,激动地向同伴们讲述起了自己的故事。

“我8个月大的时候来到养父家,要喝奶却没有奶瓶,养父用牛角做成奶瓶,用羊皮做成奶嘴,用最新鲜的牛奶一口口把我喂活。”拿起展陈中的牛角奶瓶,查干朝鲁动容地说:“党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祖国是家园,哺育我茁壮成长;草原是摇篮,养育我长大成人。”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约三千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乘着北上的列车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这场跨越几千公里的爱心接力中,这些体弱的孩子们开始有了健康的身体,爱他的亲人,和一个温暖的家。

“今天我还收到一个特殊的任务。”讲述到这场爱心接力行动时,展馆讲解员向在场的“国家的孩子”说起,当年参与接运过他们的原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护士长王信生老人,知道了大家要组团参观,特地委托孩子联系到讲解员,想听听大家的近况。

为保证这些南方的孩子们能够平安到达内蒙古,1960年4月17日,包头市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派出接运组,赴上海接回100名儿童。而王信生正是当年接运组的一员。

“我们都好,您放心吧!”手机前,大家仿佛又变回当初的孩子,嬉闹着挤在一起,大声向王信生问好。“国家的孩子”李炎飚感慨地向大家说,今年6月底去老人家探望时,老人虽然已是94岁高龄,但是见了她们还是非常精神、兴奋,并多次念叨应该把这些孩子照顾得再好些。“尤其是今天,依旧还惦记着我们,可见我们已经深深地住在了他们的心里,真的觉得非常感恩、非常幸福。”李炎飚说。

一切为了孩子。抵达包头后,孩子们被送到原包头市第一医院、包钢职工医院、东河区妇幼保健所等5家医院,并选派专业保育员为孩子们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们调整身体状态,适应新的环境。如今,在展馆“草原胸怀”单元中,一摞摞泛黄的保育员简历和工作日记见证着草原额吉与南方孤儿之间的浓浓爱意。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在坚定的承诺中,“国家的孩子”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党和国家把我们托付给最好的家庭。”李炎飚轻轻抚过展厅内陈旧的飞鸽牌自行车,翻出了手机中保存的照片。照片中的李炎飚笑意盈盈地坐在自行车的前杠上,母亲推着她,一脸幸福。“60年代的自行车相当于现在的豪车了,在我印象中,母亲就是骑着自行车成天带着我去医院,等我能上学了,母亲又用它送我去幼儿园、去学校、去玩耍。能在这么好的家庭中长大,不是当时只有6个月大的我的选择,而是国家、草原的大爱赋予我们的。”

对于这点,同为“国家的孩子”的吴丹也深有感触。吴丹指着墙上的一张老照片向记者介绍,照片里是她与养父母和叔叔家孩子的一张留影,照片里花季的她正笑得灿烂。“我的父母只要了我一个孩子,是母亲的精心呵护,让我活了下来,在幸福的家庭里无忧无虑地长大,并成长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早已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城市蓬勃发展的耕耘者、建设者。但故事中关于奉献、温暖与爱的内核,正通过“石榴花开”主题园区传播得更深更远。

“石榴花开”主题园区负责人姚波介绍,从10月1日园区正式运营以来,“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已接待市民和单位团体人数超8万人。游客参观完展馆后都能一致感受到,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总能够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这是我们的党和国家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

虽然每一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记着一句草原额吉经常说的话:“草原上的风一吹,你们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乘着风长大……”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燕青,王嘉伟;编辑:王荻;校对:吴存德;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