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庆祝包钢建厂70周年|新质包钢 拥抱未来——写在包钢建厂70周年之际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

1959年10月15日15时45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

在包钢成立70周年、周恩来总理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65周年之际,我们骄傲地看到:

这里,是新中国孕育钢铁工业的摇篮。

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注关怀的草原工业骄子。

这里,写就了一座矿藏催生一个企业、一座城市的伟大传奇。

这里,诞生了一段“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历史佳话。

这里,印刻了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科书。

七秩荣光,赓续红色血脉、矢志团结奋斗,照亮了钢铁兴国、稀土强国、资源报国的梦想之路。

面向未来,共同续写光荣梦想,共同展望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再书“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新篇章。

筚路蓝缕 红色血脉赓续绵长

包钢稀土钢板镀锌卷。

“今天是值得我们几代包钢人高兴的日子,作为一名‘钢二代’,受父辈‘齐心协力建包钢’奋斗精神的影响,我在包钢整整工作了40个年头,见证和参与了包钢钢铁产业从小到大、稀土产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10月15日举行的包钢(集团)公司面向未来战略发展研讨暨成立70周年大会上,公司老领导代表林东鲁深感自豪。

面向未来,发展好包钢是每个包钢人共同的目标和心愿。“我坚信,有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白云鄂博矿资源优势,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有一支能打胜仗的职工队伍,包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越走越宽广,包钢的明天一定越来越兴旺。”林东鲁说。

70年筚路蓝缕,因为“齐心协力建包钢”,开启了包钢事业。

回首往昔,红色血脉赓续绵长。

1954年5月1日,中央批准包头钢铁公司正式成立,全国8万多名建设者陆续汇聚北疆戈壁,投身到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工厂的伟大事业。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亲手“剪断”了千里草原“手无寸铁”的历史,开启了新中国稀土工业的崛起之路。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不仅对包钢建设发展的历史价值给予最大认可,也指引包钢找到了与生俱来的“红色根脉”。

开拓奋进 谱写七秩荣光

北方稀土大厦。

70年来,几代包钢人赓续“红色根脉”,开拓奋进、砥砺前行,推动企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

值得骄傲,今天的包钢,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特别是近两年利润和上缴税费创10年来最好行业排名,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奋进。

——包钢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资产规模由国家最初投资的24亿元滚动发展到今天的21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从建厂初期的8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千亿元以上,70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9万亿元、利税1300亿元;钢产量从建厂初期的数万吨起步,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2003年突破500万吨、2009年跻身千万吨钢企行列,目前稳定保持在1500万吨水平;产业结构从投产初期的单一钢铁产业,到如今形成钢铁、稀土双主业,资源及综合利用、物流、煤焦化工、节能环保、装备及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世人瞩目,今天的包钢,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磁性材料产能、抛光材料产能全球第一,每年供应全球40%以上的稀土原材料产品,努力当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主力军。

——实现了推动中国稀土产业从无到有、综合实力跨上新高峰的巨大成就。回顾历史,包钢是新中国稀土产业的源头和发端。70年来,包钢稀土产业从冶炼出我国第一个工业规模自制的稀土产品——稀土硅铁合金开始,从“8861”试验厂建设起步,不断引领新中国稀土产业攀登世界顶峰。10月15日,全球最大的稀土原料生产基地——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成为包头市打造千亿级稀土产业、推动我国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生力军。“该项目将对落后的生产线进行产能置换,是新质生产力元素的重要代表,产线工艺技术、装备、环保、生产能力均实现行业领先,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切换产品规格型号,最大程度满足下游对各类原料产品的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力求打造出一个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一体的现代化世界一流稀土原材料生产企业。”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部副总指挥李虎平介绍。

科技兴企,今天的包钢,投入强度超过5%,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覆盖体制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项目攻关、成果转化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正在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的巨大成就。攻克了白云鄂博矿特殊选冶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和“三口一瘤”顽症,生产出我国第一支每米60公斤重轨、第一支大口径无缝钢管、第一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等产品,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9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赢得“满堂彩”,絮凝选矿工艺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00余项,不仅为包钢建设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砥砺前行 接续奋斗新征程

包头稀土研究院。

“齐心协力建包钢”这一红色根脉,镌刻着包钢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创业记忆,根植着包钢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执着坚守,蕴藏着包钢人强企报国、守望相助的崇高情怀,是包钢人的精神之源、使命之源、力量之源。

着眼未来,包钢将赓续红色根脉,再谱华章。

——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围绕“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当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主力军,持续打好“稀土牌”“资源牌”,围绕“国之大者”推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把包钢的价值体现在国家最需要、发展最前沿的地方。

——以更新的理念担当新时代,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世界一流企业创建,向科研投入要效益,加快前沿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研发和科研人才高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勇挑国家重担;全面深化改革,向深层次矛盾问题和僵化的体制机制开刀,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突出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以更大的发展活力带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起点,再出发。包钢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齐心协力打造有尊严受尊敬、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步履坚实走好新征程,续写“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的时代新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建芳,邓雅鑫,岳宇乐;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