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包头观察·网评

锐评 | 致敬杨士莪:“士”不我待 舍“莪”其谁

近日,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杰出科学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杨士莪同志为完成报国夙愿,选择肄业清华,毅然报名参军,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赶考之姿投身海洋科研事业,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了“耳朵”和“眼睛”。党员干部要致敬杨士莪同志为国“听海”的鸿鹄之志,汲取信念伟力、斗争伟力、奉献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致敬“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追梦人”,汲取忠诚对党、报效祖国的“信念伟力”。天下至德,莫大于忠。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面对国家的号召,杨士莪坚定科学救国的决心,毅然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并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投身人民海军建设事业。在讲台上,他对学生说:“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这句话,不是空洞的语言,而是他对党对国坚定的承诺。衡量党员干部的信仰坚不坚定,就要看他在国家和党需要的时刻是否能挺身而出、承担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杨士莪的坚定选择中汲取“信念伟力”,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命运紧密结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永葆爱党爱国之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一颗赤诚的“公仆心”主动投身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需要的领域和地方,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坚持做信仰上“站得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致敬“屹立潮头续远行”的“领航员”,汲取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斗争伟力”。青年时期,杨士莪投身于国内尚属空白的水声学科,没有专业,就着手创建专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教材,用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儿为国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花甲之年,杨士莪出海考察,在接近70摄氏度的甲板上进行作业,走稳了中国水声“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85高龄后,杨士莪依然不落下科研海试和科学考察,正如他所说“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他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艰苦奋斗的人生信条,是“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生动写照。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杨士莪的“择一事终一生”中汲取“斗争伟力”,拿出“肩挑日月、手转乾坤”的魄力、“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毅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不退缩、不逃避,在解决一个个难题中持续提升推动发展的“真本领”、不断练就开拓创新的“精功夫”、始终挺起担当作为的“硬脊梁”,成为能力上“站得住”的精兵强将。

致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教育家”,汲取潜心治学、一站到底的“奉献伟力”。“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60余年来,杨士莪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教室里,他是讲课时声如洪钟、博学睿智的“一站到底院士”;课堂外,他是审阅论文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的良师益友,他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品德传递给莘莘学子,坚信“青出于蓝胜于蓝”,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坚定。面对各种颁奖活动,杨士莪却坦言“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在不计自我、无私治学的付出下,他累计培养出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用身体力行指引众多后辈向着科学报国的康庄大道缓缓前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杨士莪在岗位上的忘我付出中汲取“奉献伟力”,坚定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计个人得失,顾全事业大局,以为民造福为己任,从民生小事入手,抓住一件、解决一批,真正为民办些好事实事,成为作风上“站得稳”的人民公仆。

来源:包头观察;校对∶李麒;一审:黄韵;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