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包头

包钢:舞动双翼 挺起钢铁脊梁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一首在草原钢城传唱了65年的歌曲,至今,依然被很多包钢人随口唱起,这就是《草原晨曲》。从1954年至今的70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包钢人在一片荒漠中,用生命演绎创造者之歌,创造出包钢这颗祖国北疆工业的璀璨明珠,书写出稀土强国的豪迈梦想。

“双翼神马”雕像

崛起“钢的城”

1954年,包钢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中打下地理坐标。经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批准,在一片贫瘠荒凉的戈壁滩涂之上,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业之子——包钢,重重落下建设的第一铲。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保证重点,支援包钢》指出:“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内蒙古经济面貌的改变。”来自22个省55个市727家企业的建设物资向这里运送,10万多人的建设大军在这里会师。红色党旗、赤焰炉火交相呼应。包钢的建成,对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面貌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包钢的建设工作因为中央和各省市的鼎力支持、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焕发出勃勃朝气和火热激情。

1959年,包钢1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专程参加包钢1号高炉提前出铁庆祝盛典。1号高炉炉膛娇红,流淌出火与石激烈碰撞化成的炙热铁水。周恩来总理手持剪刀剪断红绸,斩断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红色钢城的崛起翻开伟大的历史篇章。

1960年5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亲临包钢炼钢厂,为一号平炉出钢剪彩,同包钢各族职工共同见证草原钢城徐徐拉开的发展振兴大幕。

提前一年出铁,提前半年出钢,汇聚包钢的全国各族儿女艰苦卓绝、改天换地,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包钢不仅身为新中国三大钢铁工业基地名副其实,更加开创了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

在极端艰苦的创业初期,包钢在塞北戈壁相继建成了高炉、焦炉、平炉以及矿选、钢轧、公辅等各种重点设备、生产系统,多项产品填补国家空白。钢铁在手的草原儿女追逐着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先锋洪流,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员猛将。

涅槃焕新姿

从包钢驱车向北150公里,一座富饶宝山——白云鄂博静静矗立在阴山北麓,见证了包钢稀土与钢铁同根生、共发展的不解情缘。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罕见的多金属共生矿,现已发现210多种矿物、71种元素,单矿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绿色包钢

守着宝山,就要用好资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包钢就已经开始探索稀土与钢铁的结合,1958年9月1日,成立包钢有色金属厂筹备处,开展稀土试验工厂的筹建工作,采用硅热法制取稀土合金积累摸索试生产经验,并尝试在铸铁材料中添加稀土合金,钢中加入稀土表现出净化钢水、夹杂物变性、细化组织、微合金化四大作用。1976年,包钢轨梁厂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路专业设计院的支持下,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根每米60千克重型稀土钢轨,奠定了包钢在稀土钢产品研发的技术优势,开启了稀土钢系列产品的纪元。人民大会堂、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工程,都少不了包钢稀土钢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包钢采用模铸吊棒工艺在钢中加入稀土合金,20世纪90年代末期,连铸工艺代替“模铸初轧”工序成为包钢炼钢工艺的主流,稀土钢生产新工艺初具模型。随后,第一支75千克钢轨、第一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第一支BIV-50型钢板桩、第一支直径244.5毫米大口径国产石油套管、第一支每米60千克铌稀土轨、第一支国内最大口径直径426毫米热轧无缝钢管等板、管、轨、线稀土钢拳头产品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稀土钢”品牌。

进入新世纪,包钢持续展现稀土钢的独特风姿,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凝望深空的中国天眼、金凤展翅的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如“石榴花”绽放的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铁路钢轨……大江南北、天堑通途,这些见证中华崛起的撼世巨作凝结着包钢发展的万千气象,包钢稀土钢品牌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更坚、更韧、更强,已成为稀土钢的品牌内涵。

肩负新使命

1934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何作霖从带回的白云鄂博矿石中发现了两种稀土矿物。24年后,成立仅4年的包钢成功开采出中国最早的稀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提出“加快攀枝花、包头、金川等多金属共生矿的研究,攻下综合利用技术关,加强铜、铝资源开发的研究,使钛、钒生产跃居世界前列,使铜、铝、镍和稀土的提炼技术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稀土产业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包钢肩上。

1978年到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解决白云鄂博矿稀土、铁、铌等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率领国家有关部门技术专家七次到包头组织科技攻关,极大地推动了包头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和中国稀土工业的快速发展。1981年,方毅第四次到包头调研稀土工作并在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我们要努力成为世界上的稀土大国。”

1975年,徐光宪院士提出了完整的串级萃取法技术,分离出的稀土元素纯度达到99.99%,领先世界。

在徐光宪院士的引领下,20世纪80年代,包钢稀土科技创新连续取得新突破,成为傲立于世界之林最大的稀土精矿生产基地。

1997年,包钢整合所属稀土产业资源,成立稀土高科(2015年更名“北方稀土”),并于同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稀土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华稀土第一股”敲响的钟声,不仅开启了包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先河,也翻开了中国稀土产业蓬勃发展崭新的一页。依托资本市场的有利融资条件,包钢利用第一笔募集资金,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稀土萃取全分离生产线,一举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稀土行业历经黄金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稀土市场更加活跃;稀土生产总规模在国家有效调控下,供求关系更加平稳合理。

2023年“两个稀土基地”建设赋予包钢集团新使命、新期许,也是包钢自觉肩负发展壮大我国稀土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维护行业稳定立柱架梁的新实践。

从落后世界一个半世纪,到奋力超越站上世界之巅,包钢在国家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创新、勇于亮剑、敢于决战。70年间,包钢从块块矿石中淬炼出国之重器,以从未有过的产能产量规模、科技创新实力和健全的产业链体系,雄姿勃发,身居世界稀土行业前列。

从丁道衡“敲开”白云鄂博富饶宝山埋藏的神秘宝藏,到实施稀土钢新材料品牌创新工程,向全球最优稀土钢新材料生产基地、卓越稀土钢优质供应服务商发起冲击,回望磅礴历程,包钢钢铁产品“补天填海”、登峰造极,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挺起了钢铁脊梁。(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赵永峰;编辑:秦新宇;校对:武巧英;一审:武巧英;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