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一颗星星穿越的时间

《内蒙古日报》(2024年10月8日01版)

一颗星星穿越的时间有多久,内蒙古这片土地或许可以作出回答。

“东方红一号vs嫦娥六号”对比图

2024年10月1日,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18组对比图,生动展示过去75年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其中一组对比图就是“东方红一号vs嫦娥六号”: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迎来又一个里程碑;2024年,嫦娥六号“蟾宫再折桂”,取回月背土壤。

这两件航天大事,都发生在内蒙古的土地上。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位于内蒙古额济纳的东风航天城也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人类历史首次月背返回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

两件航天大事时隔54年。事实上,早在68年前,为了中国的飞天梦,内蒙古额济纳的牧民们已经开始让地搬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航天人在历史的天空中书写壮丽篇章,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则给予中国航天最深情的托举。

群众身着盛装,喜迎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四子王旗着陆场。记者 孟和朝鲁 摄

穿越时空的星星,带着中国的骄傲向世界共享空间探索的成果。中国星星的骄傲,内蒙古与有荣焉。

在中国航天事业7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内蒙古一直和中国航天一起走过。

68年,从14年1颗星到1年200多颗星

9月6日,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68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9月25日,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将搭载的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9月27日,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

……

如今的星星发射,越来越密集,一箭多星成为常态,可重复使用成为高频词。

从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出发点回望:68年前的1956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66年前的1958年,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选址到内蒙古额济纳这片广袤土地;59年前的1965年,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从四川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4年前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东风航天城升空。一颗星星升空,走过了14年时间。

如今,一年发射几十次已成常态,每年发射的航天器可达几百个。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记者 王晓博 摄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记者 王晓博 摄

2023年,我国成功实施近70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且以26星和41星两度刷新一箭多星纪录。同时,202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第500次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东风航天城首飞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百次发射用了37年的时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时7年多;实现第三个百次发射用了4年多时间;实现第四个百次发射用时2年零9个月;实现第五个百次发射仅用2年。

时间仿佛在加速。

2022年4月16日,额济纳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收现场。记者 王晓博 摄

2022年12月4日,额济纳东风着陆场,神舟十四号飞船回收现场。记者 王晓博 摄

而对于曾经参与了“神一”到“神四”回收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退休干部朱安山来说,那段记忆却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了历史中。

“1999年‘神一’回收时没有经验,草原上走难免会碾压草场,但是牧民毫无怨言。‘神二’回收工作从晚上持续到早晨,时间最长最辛苦。‘神三’时,熟悉路况的牧民们自发组成了民兵搜寻小分队,他们骑着摩托车带路,后面是专业搜救队的车,回收成功后乌兰牧骑队员们给搜救队献了哈达,场面非常热闹。‘神四’回收是在晚上,是冬天,很冷,车在雪地上跑,遇到网围栏我们就下车剪开给搜救队开路,大家眉毛上都结了霜。”朱安山回忆说。

他说,多次回收,内蒙古都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搜救队搜寻返回舱、搜寻散落的器件,对方也赠送了飞行器回收相关物品作为永久纪念,现在这些珍贵的礼物在内蒙古博物院可以看到。

参观者一边用手机听展品语音讲解,一边认真观看内蒙古博物院航天展品陈列。记者 李霞 摄

内蒙古博物院里与中国航天有关的展品。记者 李霞 摄

60多年来,几百颗卫星、18艘神舟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1个空间实验室在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17艘神舟飞船、实践十号等卫星,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等探月飞行器都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或位于内蒙古西部的东风着陆场。

新中国的航天史,内蒙古一路相随、一路护航,并始终参与其中。

30多年,从把中国人送入太空到中国人常驻太空

2024年9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详细的载人航天版10月月历,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不同重点。

月历显示:计划于10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迎接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26日,是用黄色重点标注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满六个月”的日子,这也意味着乘组返航很可能就在这个日子附近。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民警执行神舟回收安保任务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也正严阵以待准备“神十九”发射安保任务。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开始,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共计承担了18次飞船发射外围安保任务,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开始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以来,他们也承担了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6次神舟回收安保任务。设卡、走访、排查、宣传……不分昼夜坚守在辖区各个点位,“航天护卫队”“陶来神舟警队”“大漠警航队”空天一体,全力维护东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

和他们一样准备护航“神十九”发射和“神十八”返航的还有额济纳各相关单位,以及周边旗县的相关单位。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2年来,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短期驻留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驻留,从第一次“太空会师”到会师交接成为常态,从应用性飞行到“太空班车”,航天员居室从“一室”到“两室”再到“三室两厅”,航天员饮食实现7天一个食品周期菜品不重样,目前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能够生活长达半年。航天员目前包括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等,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太空马铃薯迎来收获,科研人员正在精挑细选太空种薯。王俊霞 摄

在内蒙古,蒙草集团创新育种研究院的草种有一些是搭载过航天器的航天草种。据相关人员介绍,搭载飞船回来的偃麦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蘖比较多,意味着产草量会比较高。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目前已经形成滚动备份“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模式,中国空间站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宫课堂”也越来越精彩……

2024年,杨利伟在东风航天城给小朋友讲述当年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时的过程,培养下一代“摘星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文章如今已经进入小学课本。

很多牧民还记得杨利伟返回地球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四子王旗牧民吉日嘎拉说:“神舟四号落在我家草场,神舟五号落在了我隔壁邻居家的草场,我第一时间就骑着摩托去了,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牧民恩克其其格说:“神舟五号落在我家草场我太激动了,这个落点现在很多人来参观。”今年6月,记者在四子王旗采访时,就遇到了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的两拨航天爱好者到神舟五号落点参观打卡。

32年间,从首次进入太空到进入空间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相关单位2003年11月送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的一面锦旗如今就放在内蒙古博物院,表达对内蒙古全力支持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感谢之情。

内蒙古博物院里的这面锦旗,浸透着内蒙古与中国航天浓浓的情谊。记者 李霞 摄

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搜救队搜寻返回舱和散落的器件;投资5369万元建成乌兰花—红格尔回收场站65公里的三级公路“神舟路”……

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第一次满载3人的“神七”返回舱稳稳飘落在阿木古郎草原上。配合专业搜救队,相关地区组建了2100余人的应急分队,定人、定岗为“神七”回家营造安全港湾。19时48分,载着航天员的直升机起飞赴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军区招待所已经为航天员的休息做了充足准备。9月29日6时许,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族各界群众在呼和浩特市欢送航天员启程回京。当3名航天员带着自信的笑容向前来欢送的群众挥手致意时,现场沸腾了,蒙古族姑娘为飞天英雄献上了洁白吉祥的哈达,也送上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最真挚的祝福。

神九回收欢送航天员

在“神七”发射任务中担任0号指挥员的内蒙古包头人郭忠来说:“作为内蒙古人,能够看着这么多航天器在东风航天城升空,在内蒙古返回,并且参与其中,我心里的骄傲和自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2013年6月11日,苏日玛加布在离东风航天城最近的村子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观看了神舟十号发射。苏日玛加布是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曾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怀抱,1958年,他们又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让出丰美的草场。而苏日玛加布本人,当时也被抽调到搬迁指挥部,成为宣传组的一名成员,在搬迁指挥部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在这里点点滴滴的生活,被苏日玛加布刻印在一张张简报上。

四子王旗降落了11艘神舟飞船。有参与回收安保工作的“老神舟”说,从神舟返回的前一天到它着陆被安全运走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只能在车上吃、喝、睡,要确保神舟安全着陆回收。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工作人员正在对返回舱进行全面检查。记者 毕力格图 摄

自治区民政厅退休干部史丽英回忆起和神舟有关的日子心潮澎湃:“‘神六’‘神七’回收时我都是安排好着陆场的任务,再赶回来协调迎送航天员的活动,‘神六’是在毕克齐机场欢送航天员,‘神七’因为3名航天员在军区招待所住了一宿,所以第二天早上是在军招搞的迎送活动,我们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

32年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路,内蒙古相随相伴、深度参与。

20年,从望月追梦到月背取样返回

回首飞天路,逐梦新征程。探月工程2004年1月正式立项,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到2024年已走过20个春秋。目前,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已全面启动。

国庆前夕,嫦娥六号搭载的10份空间诱变实验材料被送往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太平庄实验基地进行选育。2008年以来,该院先后通过神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和嫦娥六号等搭载航天育种材料。据介绍,该院将争取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航天育种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金秋十月,硕果丰收,在内蒙古大地上,航天育种的马铃薯在乌兰察布破土而出,太空番茄在鄂尔多斯长势正旺,包头稀土研究院蒙稀磁业有限公司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及“嫦娥”探月工程研制生产大量稀土钐钴永磁元器件,在呼和浩特市研发的F-12高强有机纤维应用于火箭导弹的壳体和飞机结构件……

回望中国探月史,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一期“绕月”使命后受控撞月;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获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图,对嫦娥三号预选的落月区域进行重点探测,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进行了拓展任务,在2012年成为环绕太阳的人造小行星,创造了当时我国最远的深空测控距离纪录;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突破落月技术,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目前已圆满完成了科学探测任务,处于长期管理阶段,着陆器部分科学载荷仍在工作;2014年11月,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顺利返回内蒙古中部草原,标志着中国探月“回”的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用中继卫星突破月背和地面通信难题,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仍在月面进行科学探测;2020年发射的嫦娥五号平安着陆四子王旗着陆场,实现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2024年发射的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为止返回地球的中国探月航天器,均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中国探月由绕到落用了7年时间,由月球正面采样返回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用了4年时间,时间也在加速。

嫦娥六号返回器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记者 孟和朝鲁 摄

目前,探月的一些技术已经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和民用防火服等方面进行应用。

2023年9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并首次在额济纳旗设立地面课堂。身处额济纳大漠的孩子向身处浩瀚太空中的航天员提问,太空在孩子们眼中具象化了。

曾多次迎接神舟飞船返回的四子王旗有一所神舟希望小学,这是航天相关部门捐赠援建的小学,捐赠款源自一幅曾搭乘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作品。这所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航天元素,学生们经常手工制作航天模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这里已累计帮扶留守困境儿童1700多人次,航天专家也经常来给学生们讲授航空航天知识,在学生们心中种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今年6月25日,这里的一些孩子又幸运地到嫦娥六号回收现场参观。

内蒙古当地群众高举国旗,庆祝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着陆。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在乌兰察布边境管理支队的展厅里,也放满了和航天有关的照片、着陆场执勤日志等。从神舟到嫦娥,每一次在四子王旗落地的航天器,他们都有参与安保。

“无论在核心区还是在外围,只要有1%的落点可能,我们就要按照100%的落点可能和100%的信心决心备勤出勤。”多次参与航天安保的四子王旗人武部相关人员说。

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特木尔巴特尔和妻子在嫦娥六号返回器落点合影留念。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探月工程一路向前,自家草场降落了嫦娥六号返回器的四子王旗牧民特木尔巴特尔,也期望着之后的嫦娥返回器还能够降落在自家的草场,期待着在自家草场上迎来月球返回的中国人。

未来,一起续写新的太空诗篇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寿命20天,实际工作28天,54年过去了,它仍然在太空中运行,此时,人类第一次进行的月背采样已经返回中国。

东风航天城标志性建筑东风礼堂

“写你未写的诗篇”,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主题推广曲中,这句话令人动容。《我和我的父辈》之《诗》的故事,描绘的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航天六院和位于额济纳旗的东风航天城发生的故事。

神舟飞天、天宫驻空、嫦娥揽月、北斗指路、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内蒙古与有荣焉。

在神舟起落的热土——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有“飞天逐梦”的研学之旅。行走在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见证额济纳旗人民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主动迁出水草丰美的牧场“三易旗府”的历史;在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参观,感悟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长眠着700多位英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敬意缅怀先烈……近年来,额济纳旗倾力打造“额济纳旗航天科技研学旅游”、额济纳旗“感悟家国情怀·托举大国重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线路,播种奉献祖国、勇闯未来的种子。

内蒙古额济纳旗宝日乌拉旧址

目前,月球上共有35个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理实体。到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在巴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守护着热带雨林;在老挝,“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为边远山村送去远程教育信号;在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大坝管理人员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大坝变形监测……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载人航天,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进,中国航天始终在书写全球开放合作、协同探索的动人诗篇。

带着人类的好奇,中国的星际探索正在走向更浩渺的星空。10月飞天的神舟十九号会搭载哪些载荷,进行哪些实验令人期待。

中国航天

未来可期

内蒙古作为许多航天器

起飞着陆的温暖母港

会继续守护

参与和见证

中国航天事业

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校对∶李麒;一审:黄韵;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