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备受期待的“国家的孩子——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即将盛大启幕,那段关于“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红色故事恰似一条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即将在此次展览中生动呈现。
“国家的孩子——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
作为“石榴花开”主题园区的核心,主题展生动展现了民族团结、守望相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是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包头形象的有效载体。据了解,它是目前全区乃至全国内容最全面、历史脉络最清晰、文献资料最多的主题展馆,涵盖6个单元、326幅图片、268件实物展品、7组数字多媒体展项。703平方米的展厅,众多珍贵的历史印记如繁星闪烁。
时光流转,透过档案资料和实物,“国家的孩子”在内蒙古成长的脉络愈发清晰。这段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历史佳话永不磨灭、历久弥新。如今,它已成为宝贵的红色资源,有了更为温暖的续写。
展区图片资料。
步入“国家的孩子”单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段故事如在眼前。在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粮食短缺的背景下,上海儿童福利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保育危机重重。墙上悬挂的“1960年移入儿童设备购置费明细表”中,小木床、小毯子、小桌子、澡盆、枕头、毛巾等,一件件小巧的育婴工具背后,是保育员们在为即将被领养的孩子做的精心筹备。
情之所系,步履必至。在“草原胸怀”单元,周密安排、千里转运、生命驿站、儿童领养,一场跨越几千公里的、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启动。1960年4月17日到达上海,包头市作为全区首个派出接运组,赴上海接运100名儿童,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在内蒙古拉开序幕。
“一车皮奶粉能顶多大的事,能维持多久呢?倒不如把那些孤儿接到内蒙古来,让草原牧民抚养。”正是这样的一个承诺,3000多名来自上海、浙江等地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艰苦年代的生命大营救,火车造型还原当时接运的场景。刘丽恩大夫的日记、胡景兰的采访,一张张户籍迁移证、粮票,再现了包头市接运组的责任和艰辛。
展区图片资料。
车轮滚滚,婴儿北上。这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一曲延续不断的生命之歌。孩子们被送到包头五家医院后,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得以康复并适应环境。特别是包头市向自治区卫生厅专家组请教病情时卫生厅专家组的回信,包钢医院献血及捐款457.72元,保育员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忘记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时光默默记录着他们的成长,一张张照片,一帧帧画面、一件件珍贵的物件,见证了三千名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的人间大爱,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传奇,沪蒙两地的牵挂从未间断。
“人民楷模”——都贵玛。
“一切为了孩子”。在“慈祥母亲”单元,透过“国家的孩子”眼里永远的额吉都贵玛,半个世纪前孩子们在草原母亲的悉心照顾和真情付出下茁壮成长的故事仿佛近在眼前。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也在流传着。天高地阔,说的不仅仅是草原的风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怀。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草原母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们。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了自己生长的草原,与草原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休戚与共。留在包头的孩子们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投身守边固边一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潜心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筑梦钢铁参与建设包钢、带领群众致富,在各行各业中成就了他们的闪亮人生。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助力包头市高质量发展。走进“扎根成长”单元,当年的孩子们如今都事业有成、儿女相伴,虽然草原额吉们在岁月长河中渐渐老去,但恩情永远铭记。
展厅别具一格,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当年的火车票。
包头市作为全区首个进行接运工作的盟市,1960年4月派出接运组赴上海接运儿童,用火车厢内的场景重现接运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在医院救治和护理的过程体现了对孤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儿童健康成长和各盟市的接运工作提供了包头经验。2002年12月5日,包头市在全区率先组织“国家的孩子”返沪寻亲,以民族团结进步历史佳话为纽带,架起沪蒙两地交流合作桥梁,共同谱写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大爱篇章,在“大爱无疆”单元有了深刻的诠释。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的孩子”永远感激草原母亲的养育之恩,包头这片热土涌现出“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段又一段动人故事,激励着全市各族群众携手奋进、勇毅前行。在“同心向上”单元,能看到我市在推进“五大任务”中取得的成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头实践。
“国家的孩子”上海合影。
策马扬鞭,厚重的历史印记不会被消磨。这场艰苦年代的生命大营救,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绵延至今的接力传承,挺身而出、互伸援手、不计血缘、终成至亲。透过这703平方米的展馆,我们看到了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看到了有雄心、有拼劲、有干劲的包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摄影:李春燕,祝家乐;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