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我们正芳华 | 匠心致远



远离家乡,从清华大学来到包头二〇二厂的李冠兴;将自己一生奉献给包钢的新中国第一代女炉长唐嗣孝;让坦克事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逐渐走向世界顶尖装备行列的方慰先;因工受伤仍坚守一线的“独臂焊将”卢仁峰……包头,从不缺乏对“匠心”的追求,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用匠心铸造着包头这座“制造之城”,滋养着包头的工匠精神。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是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对工匠的记载。“工”之责在于造物, “匠”者为能工鼎识者也。从蒸汽机车到高铁时代,从“嫦娥”探月到“蛟龙”入海,从电话到手机、从有线到无线,从1G到5G,从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到千年壁画重获新生……一个个大国重器和一个个高光时刻背后都有大国工匠的身影。他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包头,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不断创新与进取的追光者,而熠熠生辉。

胸怀家国造梦者

李冠兴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他,16岁那年如愿考上清华,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先生,学的专业是核材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核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核材料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大家都是摸索着前进。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又攻读硕士学位的李冠兴,便成为开拓者,在核材料的研究路上不断前行。

到包头二〇二厂,是李冠兴没毕业时就作的决定。当时有关系要好的人建议他留在清华大学,不要去二〇二厂,但并没有动摇他投身核事业一线的决心。

到厂里的第二年,李冠兴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他当过装卸工,做过瓦工,也开过搅拌机。但学养深厚、通达乐观的他,懂得怎样将磨难化为动力,不仅与很多工人成为朋友,还掌握了许多劳动技能。那个时候,曾有上海的朋友来包头探望他,看到他的生活状况,不少人都掉了眼泪。后来的几年中,上海方面几次来“挖”李冠兴,让他回上海,并许诺解决户口、给予高薪、配备保姆等条件,但他为了核事业还是留在了二〇二厂。“因为到了上海就等于脱离了专业。”当时李冠兴给出了他这一生中最执着的答案。

就这样,李冠兴在二〇二厂一待就是40年。他在这里担任过组长、分室主任、副所长、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厂长等职务,并筹建了核工业唯一一个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成了我国首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也在这里完成了多个项目,攻克了很多核材料元件生产中存在已久的技术难题。一些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9年,李冠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那时他59岁。大城市、大企业和国外的高薪聘请函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但李冠兴丝毫不为所动,依然胸怀家国,心有大爱,在阴山脚下的黄土地上勤奋耕耘。

2001年,花甲之年的李冠兴“临危受命”,出任二〇二厂厂长。在那个“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他带领二〇二厂职工,建成了我国首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

就这样,他自16岁求学清华,迈入核材料研究的大门,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技术、粉末冶金、金属材料、高级陶瓷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一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在生产堆、研究堆和核电站燃料元件与相关组件及铀材料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许多学术思想,在核事业领域影响深远。而他,也成为包头的造梦者。

像李冠兴一样的造梦者,在包头还有很多。出生于四川南江的唐嗣孝,由鞍钢来到内蒙古包头,成为早期包钢建设大军中的一员。1958年,包钢焦化厂开始动工兴建,1959年5月22日23时15分,唐嗣孝目睹了包钢第一座大型焦炉,推出了第一炉火红的焦炭。从此,她与包钢焦炉结下了不解情缘。

从只能依靠国外炼焦技术理论,到打破这个固有境遇,开拓自己的科研攻坚战。唐嗣孝用韧劲与孜孜不倦的精神,奋斗在一线不断钻研。她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不断深入周边多个煤矿反复实验,逐一配比,通过300多次实验,对1万多个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最终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包钢“焦煤粮源”的大问题。就这样,为了焦炉,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包钢,唐嗣孝将她坚实的脚步留在焦炉旁,留在了包头广袤矿区的土地上。

巧手匠心追光人

造梦的大国工匠是引领者,在他们的光环下,不断涌出更多追光者,追随着他们的步伐。追随光,成为光,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大国工匠诞生,从追光者变成发光者,让大国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在包头,谈到大国工匠,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卢仁峰”,这位“独臂焊将”的名声不仅响彻包头,而且早已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能人巧匠的代表。

1979年,年仅16岁的卢仁峰作为知青返城,来到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现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国庆阅兵仪式上,每每看到前辈们亲手制造的坦克威武雄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都会让他羡慕不已。于是,他立志,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焊接手,一辈子献身国防事业。

理想是绚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为了一步步接近理想,卢仁峰在工作岗位上付出了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整日都“焊”在工厂,反复练习。然而,正当卢仁峰准备大显身手之时,1986年秋,他却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导致左手4级伤残。

一夜之间,卢仁峰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境遇。“是转岗放弃梦想?还是付出常人十倍甚至百倍的辛苦继续坚持?”抉择过后,卢仁峰坚定地选择了“坚持”。

就这样,每日100根焊条,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要割下来、焊上去重复两次、三次,甚至更多。弧光灼伤双眼,双膝疼痛难忍,一只自制的“铁环”支撑着他的梦想。就这样,他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吞下异于常人的艰苦,最终,迎来了自己的曙光。当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军品装备驶过天安门广场,再多的苦也都变成了甜。

于是,卢仁峰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带出更多的能工巧匠,让这些技术人才充实到包头乃至全国的各个岗位上。

像卢仁峰一样的大国工匠之光在包头还有很多。80后女车工赵晶便是其中一个代表,她用自己的青春彰显着包头的工匠精神。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交给自己最爱的数控机床。

2003年,刚满20岁的赵晶来到一机集团。从做学徒开始,她凭着顽强的钻研作风、不懈的奋斗精神,在岗位上创造了一个个成绩,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赵晶的专业是数控机床,但当时车间里只有普通机床。于是,她便从最基础的磨刀学起。在她看来,只有先把刀具加工好,才能磨出各式零件。

在同事眼中,赵晶对精益求精有着固执的追求。她总是告诉身边的人,再小的一个零件,最终也会成为战车的一部分。每加工一个零件,都是在为国防事业作贡献。有了这份责任心,赵晶总是在追求“更好”。有时产品允许有20%的废品率,但她总想着要做到100%合格。

2006年至2008年,赵晶连续多次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数控大赛并名列前茅,成为数控车床界少有的著名“女刀客”。

2013年,自治区级“赵晶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成立;2017年,国家级“赵晶数控大师工作室”成功获评。获得“大师”称号的赵晶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在她看来,“人到什么时候都得奋斗,技术工种更是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高炉旁,机床上,或火光四射,或冷静沉着;他们可以是车工、是焊工、是数控操作工,也可以是技术指导、是思想领航。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大国工匠”。工匠之词,在于工守于匠。工之则,匠之心,匠心聚,百业兴。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宏伟事业为广大工匠技能人才成就梦想提供了广阔舞台。每位劳动者都是主角,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大国工匠是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更是和平年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包头一代又一代的大国工匠,用工匠精神滋养着包头人才发展的土地,筑造着“制造之城”的梦想。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这座城市,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快速道上,才让更多的能工巧匠留在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并奉献于这座城市。

(策划:尤允庆;记者:李硕;编辑:秦新宇;校对:草脑日;一审:武巧英;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