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文化艺术博览会”上,不仅汇聚了各类文化艺术精品,更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头戏进行推介,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手工艺人精雕细琢,将蛋壳、羊皮纸等平凡的材料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讲述着世代相传的故事与情感。
羊皮画
计氏羊皮画。
羊皮画,有上千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现存的传世羊皮画艺术。选用优质的羊皮作为画布,经过特殊处理后,羊皮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为绘画提供了极佳的载体。艺术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在羊皮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动物,都栩栩如生,赋予了羊皮新的生命。
展会现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计氏羊皮画的传承人计颖携带的一幅幅羊皮画、一张张羊皮书画纸和一份份发明专利证书,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蝶恋花》《花间舞》花鸟系列,《吉马》等作品摆放在展台旁。作品中,鸟儿绒毛的纹理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花草色彩艳丽,过渡浓淡相宜,这都离不开羊皮书画纸的功能。
“羊皮的自然纹理与质地,在表现人物皮肤自然美、动物皮毛的质感、珠翠的光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羊皮书画纸质地轻薄,技术参数达到≤0.3mm厚度。相比普通纸张,羊皮书画纸具有更好的韧性和耐折度,颜料吸收效果更佳,还可以长久保存。”计颖介绍。
“我们去申请专利的时候,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看到羊皮书画纸后非常惊讶,由于这种材料技术的发明填补了国内外真皮书画纸的空白,因此很快就通过了专利申请。”计颖说,“作为该项目唯一的第五代家族传承人,羊皮画不仅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记忆,更是我心中无价的宝藏。我将持续致力于利用内蒙古的羊皮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突破,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中医
白氏中医产品。
白氏中医是内蒙古地区传承有序且极具代表性的中医世家,传承历史至少可上溯至三百余年前,历代名医辈出,在内蒙古中西部各盟市有着深厚的影响。白氏中医属于温病学派,在明末起源于广东,发展于江苏,晚清入列于御医,清末悬壶于塞外包头。项目于2018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传承人严泽,传承济世救人的医德精神,努力让医术服务更多百姓。在他的展位前,慕名而来的民众排起了长队,等待着号脉问诊。中药香囊、养生茶包、便携艾灸盒等相关非遗衍生产品也受到极大青睐,大家纷纷咨询购买。
“作为非遗传承人,不能仅仅传承医术和制剂技艺,我也有弘扬中医文化的任务,让中医药走进生活,保护大家的健康。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来参加这次展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优秀传统中医文化。”严泽说。“此外,我们把白氏祖方药进行了化裁变通,制作了一些非遗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都是生活日用品,旨在让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帮助人们消除健康威胁。”
蛋雕
中国梦系列嵌套蛋雕作品。
蛋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民间婚娶、庆寿、生子时绘制彩蛋的习俗,寓意吉祥如意。后来,彩蛋逐渐演变为蛋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蛋雕以禽类蛋壳为载体,通过阴刻、阳刻、线刻、浮雕、透雕、镂空等多种雕刻手法,在蛋壳表面雕刻出精美图案。这些图案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京剧脸谱、诗文等,展现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蛋雕作品通常不点染任何颜料,完全依赖蛋壳本色来体现图案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草原英雄小姐妹系列蛋雕作品。
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传承人张忠为,带来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系列”“石榴籽精神系列”“蒙古马系列”“中国梦系列嵌套蛋雕”等作品。作品不仅展示了其精湛的蛋雕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他通过细腻的雕刻和巧妙的构思,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团结的深刻寓意、蒙古马的坚韧不拔等精神呈现在这些小小的蛋壳之上。每一件作品都是张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传承的见证,也是他对草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情颂歌。
“草原英雄小姐妹”系列蛋雕作品,耗时四个月左右,生动讲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传奇故事。从她们的诞生,到1966年在风雪交加中坚守集体羊群,成为民族的光辉榜样,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雕刻在蛋壳之上。“这件作品的创作初衷,是希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勇事迹。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并珍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忠为说。
杏干
杏干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佳品。在传统医学中,杏干被认为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等功效,常被用来治疗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此外,杏干还有助于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杏干作为一种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
徐滨,作为包头市级非遗杏干制作技艺传承人,致力于果干类农副土特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先后研发出了沙果干、沙果片、桃干等一系列深加工的农副产品。在杏干类产品上,推出了杏干、杏仁等延伸产品,这些产品都经过了去核晾晒、定型、化糖炒制、晾干等五道以上的精细工序,确保了产品的品质与口感。“我们所用的金杏、大黄杏等原料均采自土右旗沟门镇庙湾与后湾等地区,坚持无添加、天然健康的原则,进行农产品的加工。既传承和宣扬了非遗工艺和产品,又带动了当地农户种植与增收的积极性。”徐滨说。
徐滨介绍,企业还积极与企业、高校等进行合作与推广活动。与包头高勒穆德文创公司携手开发的“杏福礼礼盒”产品包装在包头市首届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上荣获入围奖,并获首批“包头礼物”称号。这些合作与推广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杏干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技艺。
六合枕
六合枕。
六合枕,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展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它源于传统手工艺,经过世代匠人的精心研究与改良,如今已成为备受推崇的养生佳品。六合枕的设计巧妙,依据人体工学原理,六面均呈现出不同的高度和弧度,能够完美贴合人体的曲线,为使用者带来舒适体验。
展会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枕传承人温永华,带着自己多款六合枕创新型系列产品展出。产品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根据现代生活的观赏性、实用性、独特性设计而成,先后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和铜奖。“六合枕创新型系列产品材质天然环保,采用中草药和天然植物纤维填充,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还能散发出淡淡的自然香气,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疲劳。”温永华介绍。
“作为六合枕非遗项目传承人,我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多年来,我坚持在社会上开展六合枕技能培训,釆用多种形式走进社区、乡村,目前有50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参加了六合枕制作技艺培训学习,先后有686人参与到六合枕制作技艺之中,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居家灵活就业者。”温永华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六合枕这项非遗项目传承给更多的人,让它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同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和全民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自治区的“内蒙古礼物”“包头伴手礼”“东河十大好礼”等,极具品牌效应。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