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草原上的星辉——“红石榴”宣讲队与草原民族团结故事的传承

20世纪60年代,有3000名“国家的孩子”从上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其中的40多个孩子落户达茂旗,被达茂旗的母亲们搂进怀抱并视为己出。60多年过去,这些年过花甲的“国家的孩子”在达茂草原上用深情、用真情、用激情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他们在草原上的成长史,就是民族团结进步史,就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近日,记者走进巴音敖包苏木,来到“国家的孩子”敖登高娃的家,倾听她与女儿孟根图娅讲述抚育她们的那片草原的故事,以及草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

额吉的故事

敖登高娃(汉译为“像星星一样美丽”),1963年出生在上海,1964年5月被送到了内蒙古达茂旗,被当地的老党员都伦加甫收养。在辽阔的达茂草原上,敖登高娃与众多“国家的孩子”一同沐浴着蒙古族母亲们无私而深情的爱。这些草原上的母亲不仅滋养了他们的生命,更以她们博大的胸怀,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心怀感激与珍惜。“初到草原时,我难以适应牛奶的味道,妈妈便特地为我买来奶粉,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奶粉是相当珍贵且难得的营养品。”敖登高娃深情回忆道。

敖登高娃八岁时,老阿爸教会了她骑马。“到了夏天,老阿爸总是领着我去放小羊羔,草原上绿油油的,一眼望去成群的牛羊马驼,看着这宁静安详的景象,经常幻想着、梦想着有一天可以上学读书、可以上班、当个画家、歌唱家……后来,我如愿以偿地上了马背学校。”敖登高娃告诉记者。后来,她通过“马背教学”开启了5年的知识生涯,逐渐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如今,敖登高娃育有的4个女儿,都成为了草原上的新一代牧民和基层干部。

采访中,女儿孟根图娅与记者分享了母亲敖登高娃所作的诗歌《花山羊》:“诗歌中的‘花山羊’不仅是草原上的一道美丽风景,更是母亲等‘国家的孩子’在草原上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像花山羊一样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快乐成长,感受到了蒙古族母亲们的无私关爱和深情厚谊。”

故事的人讲故事

图娅姐妹很早就知道母亲是“国家的孩子”。“那时还小,对此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对远方多了一份期待,想知道草原的尽头是什么,想去看看外面的山和远方的海。”带着这份期待,她们走出草原,走向更大的平台,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世界,又透过世界重新审视自己。她们在别人的故事中一次次回望,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次次回响:“他们把自己家乡的故事讲得这么美,那草原的故事、达茂的故事、额吉的故事又由谁来讲述呢?”

于是,孟根图娅在母亲和“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的影响下,2022年牵头成立了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目标的“红石榴”宣讲队,开展了以“故事中人讲故事”为主题的宣讲,将草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红石榴”宣讲队依托巴音敖包苏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红色蒙古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把它们作为常态化服务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孟根图娅介绍。

“在别人的故事里,我是人群中擦肩而过毫不起眼的过客,而对于这片草原,我是独一无二的孟根图娅。”通过宣讲“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达茂人民迁敖包 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守边人”的故事,孟根图娅愈发认识、理解了达茂旗的性格、定位和历史使命。她和同事们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一次又一次哽咽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文字写不尽的血脉相融、图片道不尽的守望相助。

“我们生长在这里,却从未像现在这样贴近大地,贴近支撑起这片草原文化的有机细胞。最初以为是我们在讲述达茂旗的故事,现在想来却是这些故事在重塑我们。”孟根图娅说。讲故事的人变成了故事中的人,历史与现实之间,跨越时空的力量在延续。

(记者∶曹瑾;编辑∶武巧英;校对:草脑日;一审:武巧英;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