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深读|乡村呼唤新农人 回家创业 沃野田畴织锦绣

文/记者 李春燕 李楷谨 杜森 图/记者 常静 张建芳

从“跳出农村”到“逆向回归”,曾经为梦离家的乡村青年为何选择扎根故土?回乡后的他们在做些什么?新鲜血液给乡村带来哪些新气象?这群年轻人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属于这一时代的答案

返乡创业 “新农人”变“兴农人”

看着金黄的稻穗,许峰喜不自禁。

八月的田野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麦浪层层涌动,微风拂过散发着阵阵麦香。随着大型收割机的启动,金秋麦子收割大幕正式拉开。许峰将几粒麦粒放在手心,饱满的果实是对劳动者最好的回馈。

广袤沃野,大有可为。敢于在乡村创业,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还有勇气和耐心。告别热血军营,许峰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从部队复员后我在外地有了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2006年回到老家的时候,村里老弱病残居多,道路不通,房屋破旧,水浇农田不足300亩,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看到养育自己的家乡如此破旧,许峰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面貌。

2009年,许峰被选举为白银合套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脱贫任务艰巨。他亲自参与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挨家挨户与农民沟通,描绘着种植产业的广阔前景。村民们被这位退伍老兵打动,纷纷加入进来。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他积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有了村集体种地模式,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的场景发生了改变。麦子熟了,许峰安排农机收割;玉米苗“喊渴”,自动喷灌系统让苗子一口气“喝个饱”……“新农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从昔日的“镐锄镰犁”到今日的机械化种植收割,“数字农业”不仅让农田水肥高效,还让小麦、荞麦、葵花、莜面、玉米等农作物颗粒饱满,品质上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土地的魅力是无限的,农村出身的许峰敏锐地察觉到乡村这片土地蕴含着无尽的潜力。土地流转托管、集中连片种植,不仅能实现机械化作业,而且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因此畅通。“流转5000余亩土地进行马铃薯、葵花、大豆复合玉米、饲料玉米、荞麦、特色农产品等种植,200户村民增加流转收入,200人增加就业收入,带动周边脱贫户和养殖户增收增效效果明显。”许峰说。

改变传统种植,从去年开始创新性种植了鲜食甜玉米,村里建起一个鲜食甜玉米加工小作坊,注册了商标。今年,村里扩大种植鲜食甜玉米上千亩,因小作坊的加工能力有限,他们跟一家工厂合作,由对方订单式收购鲜食甜玉米。“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过去种植饲料玉米翻了一番。”许峰说。

多元化经营打开了乡村致富之路,许峰还精心规划养殖区域,领办建立14个村合作养羊的村集体经济模式,目前肉羊养殖品种丰富,存栏已达千头。构建循环发展产业格局,将农业生产中的粮食秸秆作为饲料原料,专门供应牛羊养殖项目,将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经无害化处理返田,带动周边10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距离固阳县下湿壕镇政府西1公里处,宽敞的马路、崭新的住房,一条东西贯通的商业街让新建的白银合套新村城市气息十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村里的道路修了,村民搬迁到新村,眼下老年食堂即将开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许峰说,曾经的“贫困村”已然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村里建立的加工厂,将小麦、荞麦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通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壁垒,自己加工、自己包装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电商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许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本色和担当。他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了农民的信任,推动了乡村的振兴。他的故事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深耕旅游经济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李泽洋向记者描绘未来乡村发展前景。

站在鹿城之巅,大赏云中草原。8月,正是旅游旺季,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春坤山。坐落在春坤山脚下的固阳县银号镇大庙村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民宿经济乘势而起。

如何做好“文旅+农业”文章,李泽洋自担任大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时就开始谋划。“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学毕业后,我通过优秀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大庙村任职。刚回来的时候村里还没有村集体经济,但是春坤山的旅游经济已经搞起来了,我们就开始谋划在农文旅上做文章。”凭借多年在外从事旅游业的经验,李泽洋带着一腔热情带领着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最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围绕游客需求,打造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让村民的钱包日渐鼓起来。”在李泽洋的示范引领下,农产品网络销售打开了一条快速致富路。“结合本村的养殖业优势,如何让农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我们根据市场调研,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决定向预制炖羊肉进军,让炖羊肉作为预制菜走入千家万户。”

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李泽洋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目前,大庙村可以提供农家乐、民宿服务的村民有13家,其中有5家同时拥有农家乐和民宿。

开门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蓝,随着春坤山和刘三沟文旅品牌的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春坤山旅游旺季期间,宜居宜游的大庙村成为美团、抖音等网络平台农家乐和民宿领域的订单销量冠军。

行走在如今的大庙村,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的民宿随处可见,荣获“包头名菜”的传统美食——春坤山炖羊肉到处飘香。“这就是我们新的产业方向,围绕‘旅游+’,让‘玩在春坤山、吃在刘三沟、住在山脚下’的目标变成现实。”李泽洋带领着记者边参观,边畅谈着他的未来规划。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在李泽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怀揣深厚的乡土情结回乡成为新农人。改造破旧房屋,更多的年轻人将自家的旧宅基地改造为农家乐和民宿。返乡创业年轻人不断增加新业态,还不断挖掘资源优势,将耕地周边乡村小道改造为跑马场,田地中种植本地特色农作物、延伸产业类型和品类等,让“文旅+特色”农业更丰富,实现共赢。

“近些年,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很多都返回了家乡,为村产业带来了新方法、新产业。我们村不仅有种植业、养殖业,还在发展旅游业,大家通过以点带面建设,打造春坤山旅游经济带。如今,发展农旅融合、产业融合,需要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献计献策。”李泽洋介绍,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7岁。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有人牵头引导,更需要有人对它负责到底,这样工作才能做好。年轻人不仅为农村工作提供了活力和干劲,更有了干事创业的冲劲。

“从回村返乡创业前期困难重重,到现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额20多万元,修建乡村道路、改造污水管道,我觉得回乡创业做了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李泽洋坚定地说。

人在乡村走,犹在画中游。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青年扎根田野、长于故土,爱农业、懂技术、有情怀、善经营的他们以“绿”为笔,不负青山,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这是一场乡村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之间的“双向奔赴”,“新农人”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也让“希望的田野”未来可期。

(策划:梁学东,张建芳;统筹、制图:高轩;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