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头市区驾车出发,沿着固阳大道向北直奔,穿越大青山,进入达茂旗辖区内,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盛夏的达茂草原绿意盎然,伫立吃草的马儿,缓缓转动的巨型风机,似乎都将草原上的时间轻拢慢捻地拉长。
一个人、一辆车、一套电影放映设备,电影放映员孟英在达茂草原上“风餐露宿”地生活,既自由又肩负着一份责任,看似孤独的放映路,却紧紧连接着草原上的牧民。
快乐与孤单相随
孟英是达茂旗唯一的女电影放映员。从事公益电影放映近20年,时间却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笑起来的眼睛还流露着与众不同的质朴神采。当记者问干这行累不累时,孟英说:“我觉得挺快乐的,没什么累的呀。”
孟英固定投影布。
跟随着孟英的放映车,下午五点从百灵庙镇出发前往乌兰察布嘎查,记者一路走一路看,听她讲述边境放映员的工作日常,与牧民们聊天,才知道孟英的“快乐”和“不累”,是多么不容易。
与包头其他旗县镇村社区的公益电影放映员不同,在达茂旗地广人稀,放映员驱车前往各个嘎查村,动辄就要开上百公里,沿途的各个嘎查放映一圈下来,至少得走十多天,这期间都无法回家。
孟英说:“在达茂旗,嘎查和嘎查之间都有百余公里,尤其去边境放映的话,制订好放映计划,一旦出发就得走半个月。夏天蔬菜容易坏,所以只能多带一些挂面、方便面,有的地方还需要带水,电影放映到哪里吃住就在哪里。”即便比过去条件大大提升,但牧区的生活仍然远没有城市生活便利。
讲起一段曾经独自住在车顶的经历,孟英的云淡风轻让人不由敬佩起来。“有一次,因为放映完就很晚了,去下一个嘎查又太远,当时没有住宿条件,车里又都是放映设备和生活用品,我就在车顶上睡了一晚。躺在车顶上,夏天的风吹来‘凉荫荫’的,挺有意思。”
移动的“草原影院”
跟随孟英的放映车一驶进乌兰察布嘎查的小道,就看到有人已经在放映点上忙活。
“来了?今天还是上次放那个位置放吧?”
“来了。对,那里靠墙,风小。”
孟英边打招呼边为记者介绍:“这是张振祥,他家住得离放映点最近,每次知道要放电影就主动过来帮我接电线。”
一下车,记者差点踩到一堆牛粪,孟英笑着说:“这是‘牧区特产’。”
日头还没下去,孟英开始忙着搭建起她的“草原影院”。打开塞得满满当当的后备箱,她把放映设备一样样往下搬。三十斤的放映机、十几斤的音响……每个设备个头都不小,孟英得来来回回一个个拿下放好。
搭3米宽、5米长的投影布,是个技术活。在达茂旗这个“一年365天要刮300天风”的地方,迎着大风搭幕布对于一名女性来说难度不小。
套上风绳立起支撑杆,大风吹过来,才撑起一半的影布就迎着风飘扬起来,变成一面招展的“大旗”,艰难撑着杆的孟英仿佛“擎旗女战士”。
风稍稍平息,孟英抓住时机赶紧把另一边的支撑杆撑好,麻利地用风绳固定住,大风却依然把幕布吹得像波浪一样起伏。“这样的大风天,幕布乱动牧民容易看得眼晕,希望一会儿风能下去点。”孟英有些担忧。
幕布要平整、音响要摆在幕布两侧、电线要在幕布与放映机前一根根呈“T形”垂直理顺、小马扎要在放映机后摆好……即便是露天公益电影,放映的标准和要求一点不能降低。一整套流程忙活下来将近半个小时,“草原影院”搭好了,太阳也快要落山了。
从草原各处赶来的观众。
家门口的“点映”
孟英忙活的时候,放映台上记者下车时差点踩到的“牧区特产”竟不知被哪位牧民清理干净了。孟英笑着说:“估计是张振祥,草原上的牧民不会讲太多话,但都很纯粹实在。”
孟英讲述了一段在格日乐敖都嘎查放映时遭遇雷雨天气,车陷在泥坑里动不了的经历。
“当时嘎查的孟和书记招呼牧民朝洛蒙找拖车绳来帮忙,雨后的草原非常泥泞,不到20米的路朝洛蒙滑倒了3次,最后才把绳子绑在我的车头上。当时牧民有的指挥,有的给我看路线,终于把我的车从泥坑里拖了出来,孟和书记还说,实在拉不出来就给我叫个吊车。”回忆起这些放映的细节和牧民们共同的经历,孟英的脸上总是带着笑。
天渐渐黑下来,风竟也停了下来,干完活的牧民们骑着摩托车、三轮车、驾着汽车陆续向放映点聚集过来。嘎查里老年人居多,更喜欢看老电影,当天大家挑选了一部20世纪70年代的老片《青松岭》。
闪烁的银幕,黑白的电影,越来越深的夜色中,小板凳上已经坐了不少人。恰逢假期,观众里还有不少孩子,一双双饶有兴致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
当包头市区的人们去影院里看大片,去剧院里看演出,去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生活在达茂草原和边境上的牧民们也从来没有被忘记。以一位位公益电影放映员为触角,包头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延伸到了草原的最深处,送到了牧民的家门口。
星空下道声“再见”
“我们小时候听说哪里要放电影,走路十几里都要过去看的,现在电影放到家门口,高兴都来不及,肯定要看的。”乌兰察布嘎查60岁居民闫海燕说。
“电影很好看,我特别爱看。晚上干完活儿和大家伙一起看个电影,挺好。”一直帮孟英接电线的张振祥说。
以公益电影为媒,不论距离多么遥远,人心却一直挨得很近。
在满都拉镇,因上了年纪退居二线的老书记一听到要放电影,总是很热情地提前打电话安排对接;在乌兰宝力格嘎查,书记总是自己带路把电影放映员送到各个牧点……听着孟英的讲述,她的“快乐”和“不辛苦”越来越清晰。
夜越来越深,带着孩子看电影的牧民已经散去,但不少自己出来的牧民还在。孟英说:“只要有一名观众还在看,就要一直放到最后。”
晚上十点半,电影结束,最后一名观众离去,嘎查里也宁静得只能听到虫鸣。在黑暗与寂静中,孟英打开车灯,提上小手电,又一个人收拾整理起放映设备。头顶上是城市里从未见过的漫天星河,身后是牧民家里的点点灯光,让一个人踏上行程的孟英看起来竟一点也不孤单。
【记者手记】
跟随着放映员孟英,驱车前往草原深处,与牧民们在草原的星空下共看一场电影,这样的经历属实难忘。
2023年,包头提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现在,公益电影已经成为包头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电影服务,为城市社区、牧区乡村的百姓带来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即便在祖国边境达茂旗,牧民也能看得上一场“高规格”的银幕电影。
孟英是包头文化惠民工程一线的代表,他们孜孜不倦地付出,将文化的种子通过放映机在包头大地上播撒开来。一块幕布、一部放映机、一套音响设备,从经典老片到院线电影,一部部电影“点单式”送到群众身边,丰富了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带来文化的滋养和感情的交融,让百姓在观影过程中获得精神滋养,充实精神力量。
包头公益电影每年放映1万场以上,年均观影人数达35万人次以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包头公益电影放映也走在了行业前列,超额完成全市527个嘎查村放映任务,全面覆盖2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实现每村每年看12场数字电影放映目标,承接放映任务的包头市新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有限责任公司也由于在公益电影放映中的卓越表现,成为中国电影协会农村分会副会长单位。
离开达茂旗的时候,记者心中充满了感慨。公益电影银幕的光亮点亮了乌兰察布嘎查的夜,响亮的音乐、三轮车的突突声、邻里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从一双双热切期盼的眼神中,从放映员和牧民们深厚的感情羁绊中,记者看到公益电影放映的最大意义,也理解了放映员们坚守的意义——在遥远的草原、在偏僻的乡村、在热闹的公园社区,仍然有最忠实的观众在等待看一场电影。
(记者:康璐、刘晓婷;摄影/记者:黄磊、王小龙;编辑:秦新宇;校对:草脑日;一审:武巧英;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