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下,纵横千里,绘就草原钢城多彩的草木蔓发之画。
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汇成鹿城大地流动的民族团结之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为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做好生态安全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同年,自治区制定并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包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共同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包头。
生态为底
绘就民族交融美丽画卷
——心心相印 做好增绿护绿文章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年降雨量150-350毫米,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包头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在绿水青山间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走进达茂旗明安镇巴音塔拉嘎查朱日和智慧牧场,全自动喂养设施一应俱全,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牛羊肥壮、生态良好、牧民富足,是近年来包头解决过牧问题、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紧抓“人”“畜”“草”,包头探索形成了解决草原过牧的“良方”,走出了一条富有新时代特点、体现包头特色的绿色民族团结之路。
近年来,通过“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包头有着民族团结的基础,60多年来,“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血脉代代传承,“各族儿女心连心”的生动实践不断拓展。特别是近两年,包头市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拿出“大会战”的气魄,聚合各方力量共同奏响“大合唱”,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集中力量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包头市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生态工程组合拳,把北疆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功能完备、牢不可破。
据了解,截至2023年,通过一系列林草生态建设和保护修复任务,包头草原面积达到281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35.3%;森林面积775万亩,覆盖率18.8%;湿地面积86.2万亩,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处,12个国有林场,城市周边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生态绿化的持续追求,让包头成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地区一张“亮丽名片”。
——籽籽同心 共育生态文化体系
美景如画的赛汗塔拉,是包头市城区中心的“绿色天堂”。每天都有大批市民漫步其中,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风光。30余种野生动物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片草原与城市的完美结合离不开包头市数十年如一日对生态绿化的不懈打造。《包头市贯彻落实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面推进美丽包头建设的行动方案》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包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照亮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绿色之路。
与此同时,包头立足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吸引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形成“林有人造、树有人种、责有人担”的保护发展新格局。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也让市、县、乡、村的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每一片森林有了专属守护者。
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美丽包头,正在成为鹿城人民的自觉行动。近年来,包头市通过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和生态文明教育“七进”等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
大河悠悠,长城逶迤,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两大中华文明符号在包头深情拥抱。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动物悠然栖息,林草葱茏生长,是美丽包头建设的生动实践,成为集中展示生态文化之美的“新坐标”。
在很多老一辈的人印象中,包头是“刮风像刀子刻在脸上一样生疼”的城市,如今,临水而居、出门见绿、抬头望蓝,各族人民期盼的宜居环境正变为现实……
绿色兴城
实现生态和惠民双赢效益
——因地制宜 发展为要 探索用绿路径
发展和生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人们的幸福生活与自然环境的不断优化可以齐头并进。
近年来,包头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在生态保护中谋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了“三北工程+碳汇”行动,对“三北”工程进行全过程碳汇跟踪监测和评估,同时将12个森林碳汇发展片区、5个草原碳汇发展片区、5个湿地碳汇发展片区纳入“三北”工程融合推进,充分体现了包头特色。
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国营林场2.2万亩林地为开发对象,开发出首笔数字碳票,成为内蒙古首个地方碳汇产品。目前,这笔数字碳票已有32家区内外企业认购,销售3万余吨,交易金额达200万元。
与此同时,“牧文旅”融合模式也在达茂草原上成型,这种模式以牧区产业为基础,在养畜的同时,积极发展牧区旅游,带动生产、加工、服务三个环节联动增收。相比传统放牧经济,“牧文旅”融合模式为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今年7月,“包”聚草原“香”约鹿城“达茂草原羊”区域品牌推介会暨招商会在包头市举行,内蒙古农文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及包头市达茂旗肉食品行业协会与意向使用“达茂草原羊”品牌的商户签署了合作协议,达茂草原羊产业持续扩大。
生态的产业化,把各族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在共建生态产业中共享生态红利。
——兴边富民 增进生态民生福祉
以“绿”促“富”,以“富”带“美”,以“绿美”行动促民族团结,各族群众在感受到生态环境持续转好的同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土右旗采取“管委会+村委会+合作社+农牧民”的模式,在九峰山管委会的公山湾、耳沁尧、小坤队村委会组织专业合作社造林建设,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机械出机械,全民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中。生态富民擦亮了青山绿水发展的底色,生态的高颜值推动着全市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2016年起,我市每年对纳入奖补范围内持有草原承包经营权或签订了草原承包经营合同并履行禁牧义务的牧民发放奖励补助。至今,全市已累计发放补助奖励资金13.82亿元,惠及全市牧民13万人次,人均增收约1万元。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措施的实施,逐步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一个人到一群人,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同护生态屏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绿色生态文明的浸润下绚丽绽放,“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凝聚起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互嵌发展
打造多民族生态宜居幸福城
——凝聚团结伟力 激发澎湃动能
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包头是能源消耗大户、碳排放大户,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包头任重道远。包头决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以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措施,向着节能减排低碳的目标奋力前行。
一个个向“新”向“绿”的企业快速落户包头的同时也加快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乘着“双碳”东风,达茂旗零碳园区、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等绿色园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治水、治土、治气、治废多管齐下,包头正由点及面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与提升。在包头,美好生态已经成为“经济要素”,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之下的“生态利用型工业”蓬勃发展,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包括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
蓝天白云、绿水净土,从来都不是奢侈品。包头市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抓手,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蹚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如今的四道沙河向南穿过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像一条缎带串联起城市的独特景观。但据附近居民介绍,十几年前四道沙河还是人们眼中的臭水沟,河道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2011年开始,我市对四道沙河进行综合改造,拓宽河道,提高行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同时,对四道沙河进行景观美化,曾经的臭水沟换了新颜。“走出家门,呼吸着清新空气,看着路边正在长大的垂柳和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截。”生活在四道沙河附近的居民们笑着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鹿城大地处处发生着绿色奇迹,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众志成城 “生态绿”托起“石榴红”
一边品味红色文化,一边欣赏绿色生态,这是独属于明安草原的浪漫。在达茂这片“红色”的草原上,有着闻名全国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旧居,该旧居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烙印着姐妹二人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历史足迹,也成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的典型,姐妹俩的事迹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包头人。
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成为草原生态保护的催化剂。达茂旗充分利用草原英雄小姐妹旧居陈列馆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的同时加强周边生态保护。目前,草原英雄小姐妹旧居周边已改良天然草地1万亩、建植人工草地900亩。
红色基因助推生态保护,在包头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爱绿、护绿、增绿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今年4月,包头市一年一度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参加义务植树,用“石榴红”引领“生态绿”。
多年来,各民族团结一心,一代接着一代干,包头周边从最初的连绵荒山,变成如今漫山遍野满目葱绿,一片片林带筑起绿色屏障,一汪汪碧水汇成民生红利,“半城楼房半城树,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绿染包头”不再是奢望,每一个生活在包头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游园美了,空气好了,人心齐了,环境越来越宜人了。
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各族干部群众的勠力同心和团结奋斗,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旧貌换新颜,就是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纪实。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编辑:张飞;实习编辑:黄春芳;校对:吴存德;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