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故乡从未远离

□郭超

他怀揣属于那个年代的人的同一个梦想,不辞山海路途之艰辛访遍山峦湖海戈壁平川,他的脚步一直未停,记忆里依稀是父亲的背影,是村边树影、点墨成溪、鸣虫绝耳、雾霭薄烟、粼粼波光的故乡。在那个没有镜头画面、没有拾音方式的时代,作者以时间为笔触,带读者走进了一段尘封岁月,翻阅第一辑就让久远的故乡恍惚近在咫尺。

记忆里家乡的画面是饱满而富有色彩的,白瓦青灰的墙,高低错落的屋,厚重而湿漉漉的青石板巧妙地砌成一道曲折小路,缝隙间布满绿茸茸的青苔……但作者独忆的是家乡的刺槐,那刺槐承受土壤裸露干涸及贫瘠、烈日曝晒、疾风骤雨的吹打依然顽强生长;成片茂密成荫的刺槐林也是儿时和伙伴们攀爬嬉戏、歇脚驻足的休闲好去处。后来刺槐被砍,那些倒下的刺槐树干也发挥作用被做成家具、药材。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即使有天倒下也依然是栋梁之材。作者借刺槐这样异乎寻常的坚韧品质暗喻一个人的成长、求知、成才之路,也抒发自己心怀感恩兼济天下的理想愿望。

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外婆家家境算殷实,总有花样繁多样式各异口味诱人的好吃食,不仅如此,在外婆家的时光还有宠爱着自己的小姨和小舅的陪伴,那时红了的樱桃、绿了的芭蕉,彻夜游憩不归,吹着潮湿的南风枕着香甜的梦,从来不知何为烦恼。虽然再次提笔落墨时已是离开家乡多年以后,但儿时的快乐依然清晰如昨。

如同大多数传统社会父子关系一样,父亲对作者的爱是深沉厚重而不善言辞的,而作为儿子的他也曾对父亲有诸多“看法”“不理解”,尤其是自己幼年时父亲对自己的严厉管教,不苟言笑训斥甚至拳脚相加“教育”。一直以来习惯于和父亲这样的相处方式,直到考上大学父亲冒雨送自己去学校的路上,父亲淋着雨推着车一步一蹒跚地走在泥泞的路上,缄默无语走了很远。转身离开的刹那,父亲瘦小的身躯支撑着单车,眼含不舍地望着即将远行的自己,作者一阵心酸,也才第一次感受到温暖而无法溢于言表的父爱,这里与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送其去火车站一段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文字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相信每个叛逆的少年在长大的瞬间,所有对父亲的误解都会原谅释怀,内心感受到那份伟岸而不动声色,承受万般委屈也不曾诉诸语言的父爱,也正有节末作者的一声感慨“父啊,我的父”让人震颤。

第二辑及第三辑,作者以其丰富的旅行经历,带领着读者尽情享受这物华天宝的神州大地。山光水色灵动而秀,在作者的纵笔挥洒下,祖国壮美河山如同一幅写意画卷缓缓舒展开来,时而扁舟泛楫碧波万顷的南阳水库感受“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景明媚之意境,时而置身阡陌纵横的桑园竹林感受上千年古中国的栽桑育蚕缫丝文化;作者对各景观涉及人文地理历史渊源严谨考究追根溯源,赋予每一宇楼阁、每一汪清潭甚至每一块岁月洗礼的顽石活的灵魂。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充实了读者知识内涵,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故事,这独具匠心之为,怎么能不让阅读其文的人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呢?

如果说第二辑中描写的多是青翠欲滴的小景致,第三辑中更多篇幅描述的是名山大川的大景观。如北宋诗人黄庭坚诗中所描述“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营文字造画面不同于前的五彩绚丽而是白、青、蓝的素色基调,而线条勾勒重写意粗犷有张力,尽显北国湖光山色之雄浑博大,岭南高山风光之温婉秀雅。正所谓“心随景变,景移心随”。作者在游历期间穿插铺垫自己心情,每到一地每观一景必会有心得体验,时曰赞叹时发感慨,到大化山时惊异于自然环境之优美,物产资源之丰富,以至于发出“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何愁过不上好日子”的感叹。

第三辑中,作者以一个个小故事为背景索引,对情感体验、人际交互、社会文明、道德秩序等众多牵涉大多数人的社会规范与人生准则等进行广泛的哲学思考。从要经历、已经历的“离别”中看淡离合悲欢,坦然面对接受现实,承认并接受离开和失去是“成长”,也是积极拥抱生活的人生态度。对于文明素养的理解,作者以自己所经历景区游客插队买票不遵守排队规则事由为启发思考,具备文明社会运行逻辑很重要的标志及井然的秩序,这需要以牺牲本能自由为代价,以换来社会生活运行的高效有序,而早期文明道德习惯的形成是要依靠全社会共同提高而形成的,必要时需借以法律规范约束得以实现。一系列观点的阐述、现象的思考不仅启发读者共鸣,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蕴含处世哲理。

在“大地十记”这个章辑里,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色之优美、园林园囿之华丽之余,人文、地理历史传说也精彩纷呈,此外文章引经据典,用词、用句甚考究,例如在“草原牧歌”中作者在描摹草原上疾驰烈日炎炎的情境时“六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直直砸在地面”,一个“砸”字极富表现张力,夏日里北方草原的烈日暴晒的具象化感受跃然纸上;不仅如此,得幸缘于作者渊博的学识,以至于“触景生诗,睹物有语”,所到神怡之处,应景的名家绝句也是信手拈来,在游“神仙居”时看到崇山峻岭之间怪石嶙峋,悬崖绝壁之遥奇岩环列,感叹这不就似李白笔下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云雾缭绕的盛美佳境吗?在刻画“神仙居”火山流纹岩特征的地貌时,据引清光绪年间《仙居县志》中所述“双栾架日”“天柱插空”,用词情状不可谓不匠心独具,值得读者玩味考究学习。

内心不平静的人无法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因为散文创作是作者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是以现实为素材在内心丰富呈现的过程,只有心如止水,毫无杂念,才能倾听得到澄明宁静的内心世界。

这是散文集《背着故乡去旅行》带给我的点滴阅读感受,这部散文集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

徐可老师以广博的生活阅历、出色的文笔,讲述了对故乡深沉的怀念、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道德的良久思索,并重新阐述了传统古典散文的独特审美。那段上学时走过无数遍的家乡崎岖的山路,虽泥泞坎坷、荆棘满途,却蜿蜒联通着驶往理想大学的火车站,逐梦路上背负着那些爱自己的人的期许,不管身在海角天涯、身居其职何位,放不下的永远是记忆里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故乡从未远离。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