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跟着央媒看包头

采访团一行参观包头钢铁集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

6月27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包头。

据悉,此次主题宣传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于6月24日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启动。此次主题宣传活动,旨在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深入报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色举措和典型事例。

在包头期间,中央和部分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部分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一行60余人,走进包头钢铁集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包钢炼铁厂一号高炉红色展陈馆、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阿尔丁1#社区、包头博物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清‘ 六句话事实和道理’”主题展、北疆明珠——包头当代史陈列、团结广场、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开展集中采访,用镜头和笔触展现我市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交往交流交融图景。(记者:崔妍)

“齐心协力建包钢” 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

6月27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的记者、编辑们走进包钢集团,再次唤起人们对“齐心协力建包钢”那段光辉岁月的集体记忆。

步入“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厚重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一张张建厂初期的黑白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老物件,一段段原始生动的影像资料,让大家对包钢的历史沿革、发展概况、精神文化有了深刻了解。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21年4月,包钢集团仅用24天建成总布展面积1350平方米“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并向全社会开放。战天斗地建设包钢的文献档案、图片影音、红色文物汇聚于此,近年来,数万名干部职工、党员群众走进场馆,徜徉在红色资源凝聚的精神家园中。

今年90岁的葛桂林,19岁入厂,一干就是40年,离休后依然在包钢关工委任职,把一生奉献给了包钢,包钢人亲切地称他“葛老”。提及包钢建设初期的峥嵘岁月,葛老还历历在目。

彼时,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盼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人民日报》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动员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迅速展现。

葛老回忆道:“全国各地的材料来了,建设大军来了,一时间,国家部委、人民军队、各省市及各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大量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源源不断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包头,最终8万多名创业者扎根边疆,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战风沙、斗严寒,投身火热的生产建设当中。”

包钢炼铁厂一号高炉红色展陈馆位于一号高炉铁道旁,走进展馆,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的大型浮雕映入眼帘,将人们拉回到1959 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一个时代的历史由此被改写,内蒙古大草原从此结束了“寸铁不产”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石佳被包钢精神所感动:“作为一个包头人,从小就知道‘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今天又回到家乡采访,觉得十分亲切。看到第一代参与包钢的建设者葛桂林老人,听他讲述当年包头只有63株行道树的荒凉,到全国各地建设者如火如荼建包钢,各民族工人干部团结一心学技术,葛老的娓娓讲述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真正体会到包钢‘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

65年后的今天,一号高炉仍在服役,展示着中国工业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抬头眺望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矗立在湛蓝的天幕下,历经沧桑,洗尽铅华,却不曾“退役”。她不仅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还不断丰富发展着“齐心协力建包钢”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时代内涵。

中国文化报记者彭澳丽激动地表示:“听了许多,看了许多,包钢已经不仅仅是个工厂,她已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叫人感动!”

在纪念包钢成立50周年画册《镜头中的包钢》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包钢白云铁矿职工医院的医护人员簇拥着“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1964年2月,龙梅、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了保护羊群,姐妹俩被严重冻伤。在包钢白云铁矿职工医院,她们得到及时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像这样引人泪目的民族团结故事在包钢不在少数,包钢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史。

据葛老介绍,包钢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最多的时候有29个民族,包括布依族、苗族、达斡尔族、高山族等,各民族干部职工在包钢大家庭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记者:张建芳;刘晓婷)

发挥基层阵地作用 构筑“籽籽同心”精神家园

结束包钢行程,采访团步履不停,一路驱车驶入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阿尔丁1#社区。在这里,大家用笔触书写、用镜头记录、用言语交流,多角度、全方位报道阿1#社区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

走进社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室、文脉悠长的社区博物馆、底蕴深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让采访团对这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产生了浓厚兴趣。

剪纸课堂上,居民包女士正在专心致志地练习,红纸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棵大树,她说,自己已经来社区学校上课两年了,每周一次到两次的剪纸课和纸艺花卉课是她最期待的时刻。

包女士所居住的阿1#社区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聚居着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7个民族的多民族社区,现有居民5981户10720人。近年来,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阵地作用,团结带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探索实践“文化引领、五心融合”民族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凝聚起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共居共学的文明社区、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共事共乐的平安社区。如今,团结互助的精神在社区居民心中流淌、口中传颂,俨然已形成团结和睦、亲如一家人的局面。

继续走,面塑、刺绣、花艺、书法等吸引着采访团。

近年来,社区联合辖区单位创办社区非遗市集,开设非遗课堂、组建非遗社团、建成非遗展馆、创办非遗工坊,建成自治区级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塑造《传承的力量》文化微体验品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说话间,一阵激昂的马头琴声又把大家吸引到了文艺活动室,循声走去,十几名身着蒙古族服饰的演员正在演奏。隔壁的舞蹈教室则在进行文艺节目排练。有声有色、有形有感的文化活动和阵地建设使人印象深刻,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和无处不在的文化认同感同样激发着采访团的共鸣。

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翠兰介绍,社区整合京剧、舞蹈、合唱、模特等12支红石榴文艺志愿服务队,成立了红石榴艺术团。每逢传统佳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开展“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文化主题活动。

“李书记劳模工作室”也是社区工作的亮点,两行鲜红的大字“用社区工作者的辛苦指数换取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映入眼帘,结合日常居民实际需求,李翠兰创建了24小时热线服务和家庭文化教育两个在各族群众中立得住、叫得响的服务品牌,2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3000余件,评出最美家庭200余户,其中民族团结户35户。李书记还带出了一支为民服务的“铁军”,现在13个居民网格化阵地覆盖小区所有居民户,及时帮助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30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包含了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理论宣讲等20多个功能室,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包头历史、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社区还精心打造了4个展陈馆,向社会免费开放。2023年1月,社区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参观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在这个充满幸福的社区里,采访团成员们也感到了暖意。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班炜晨感慨地说:“在这里见到的每一个居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都积极阳光,文化氛围也很足,感觉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区很幸福。”(记者:张建芳;刘晓婷)

在包头博物馆感受民族团结奋进力量

读懂一座城,从走进博物馆开始。

6月27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之“塞北草原谱新篇”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包头博物馆参观“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清‘六句话事实和道理’”主题展和北疆明珠——包头当代史陈列,从不同角度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发展成就。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清‘六句话事实和道理’”主题展展厅。该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为蓝本,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采访团成员认真听讲解员的介绍,不时驻足仔细观看。《中国民族》杂志记者许鑫说:“馆中展出了不少包头市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其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大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建设中,让我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是一直流淌在北疆大地各族群众的血液中的。”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清‘六句话事实和道理’ ”主题展由包头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于1月14日开展。据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樊瑞强介绍,自开展以来,共接待了596个单位的参观和学习,总人数达1.56万人,接待各类群众和外地游客达32.88万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清‘六句话事实和道理’ ”主题展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和外地游客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成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

随后,采访团成员来到了北疆明珠——包头当代史陈列展厅。展厅中“草原晨曲奏强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春潮涌动谱新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昂首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2023)”三个单元将1949年后包头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带领大家一起看“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火红年代,看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包头的工业体系如何建立,看新时代的包头如何续写往日辉煌。

结束博物馆站的采访后,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思如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更加深刻,“来到包头后,发现这里气候舒适,城市容貌整洁,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参观博物馆后,馆中‘优化营商环境’这几个字非常吸引我,通过相关内容介绍,我了解到了包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成果,更加感受到这是一座充满了生机的城市。”(记者:崔妍)

“小广场”折射“大团结”

红艳艳的中国结、形态各异的石榴、别具特色的雕塑……充溢着浓厚民族团结氛围的青山区团结广场,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景观小品与民族文化长廊相互映衬,民族团结专题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还让市民在日常娱乐休闲间耳濡目染地了解民族团结知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

迎着暖阳,心怀期待。6月27日下午,“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之“塞北草原谱新篇”主题采访活动的第四站来到了团结广场,采访团一行在这里了解“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来到团结广场,有的市民正伴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有的市民在踢毽子、打太极,大家在自然风光中放松身心,沐浴着民族团结的阳光。

“团结广场始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64390平方米,位于团结大街南侧、西侧毗邻昆都仑区,一直是青昆两区各族人民休闲健身、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向党的温馨家园。”青山区科学路街道党建一室科员孙青介绍,基于团结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2022年,团结广场提档升级,延续深化广场原有的设计理念,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充分利用前景观的基础上,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雕塑和由56个民族福娃组成的环状景观带,让各族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同年,团结广场被命名为“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融入老百姓的生活,让团结广场真正成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幸福家园。

团结广场也是包头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绿地格局的缩影。五年间,包头市人均公园绿地从13.23平方米提高到15.34平方米,为包头市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铺就了浓郁的生态底色。农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蒋若晴对此感受颇深,她说:“团结广场绿树成荫、水声潺潺,各民族群众行走在民族文化长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民族团结之情深嵌于日常生活,让石榴花开别样红。”(记者:孟婧美)

让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之花共同绽放

走进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一条条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和谐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青山区重点龙头企业,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元新材)是青山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典型代表之一。6月27日下午,参加“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之“塞北草原谱新篇”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五站来到了弘元新材,采访团一行将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各族职工共居共学共建共乐的融洽氛围,共叙民族团结之情,共谱民族团结乐章。

弘元新材现有员工近5000人,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傣族等16个民族,是一个各民族汇集的大家庭。自2019年5月落地包头以来,弘元新材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办好企业,让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之花共同绽放。

近几年,弘元新材积极探索实施“四新”工程工作法,即头雁领航铸梦工程、堡垒铸牢提升工程、党员团结攻坚工程、党群携手共融工程,达到提升职工素质、稳定职工队伍、强化技能素质的作用,全力保障企业发展,确保民族团结工作在企业落地落实。同时,弘元新材还专门设置了“红石榴讲堂”,定期进行更新。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成立了青山区光伏产业链联合党委,弘元新材便是其中一家。近些年,弘元实施“一二三四”工作法,为产业链发展凝聚了力量。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明思路,实现了抓党建促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双促进。牢牢把握“服务”二字,进一步增强了各族职工的幸福指数,“润物无声”地增进了各族职工的交流融合。针对光伏产业链实际需求,实施光伏先锋课堂、光伏实训基地以及光伏石榴籽志愿者服务三个项目,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示范引领型、绿色环保型、科技创新型、文明团结型“绿色四型”企业,不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先后荣获“包头市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状”、青山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等荣誉称号。

“公司立足于员工,突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弘元新材党支部书记曹茹介绍,公司为各族干部职工订阅报刊、书籍,开展员工生日会和表彰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参观弘元新材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班炜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弘元新材落地包头说明了这里的营商环境很好,发展势头强劲,在企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以及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群众融合团结起来,绘就了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最美同心圆。”(记者:孟婧美)

在城中草原体验包头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盛夏的风,湛蓝的天、头顶结伴而过的飞鸟,六月的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水草肥美、鸟语花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与蓝天白云相互浸染,丽日晴空舒卷的云彩伸手可及,让来到这里的各族群众体会一分清爽与豪放。6月27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赛汗塔拉城中草原,近距离感受这片城市中心草原带来的新奇的同时,感叹包头这座城市的奇特。

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是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观光车行驶在园区内的环路上,记者看到,不时有骑着单车和跑步锻炼者从身边闪过,听工作人员介绍,每到清晨或者周末,很多健身爱好者就会集中在这里,健步慢跑、休闲放松,在城市中享受自然风光的惬意。

沿路走来,来到园区的最高点——观景台,向东眺望,整个园区景色尽收眼底,草原一望无际,成群的马儿悠闲地在草场上散步,天高地远,云淡风轻,使人舒展心怀,忘却尘世的烦恼和纷扰。离开观景台,大家顺着环路继续前行,穿过了茂密的林地,路过了优美的哈屯高勒湖,欣赏了风景如画的草原风光,还看到生长了半个世纪的红柳林,2米多高的红柳林根植在草原深处,枝丫相互交错。

来自《中国民族》杂志的记者许鑫这样描述她眼中的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今天来到了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了解到它是咱们包头的城市绿肺,觉得很震撼,看到恣意奔腾的骏马、散落的蒙古包、一望无际的草原、随风飒飒作响的经幡、林间潺潺地流水……在城市里面有这么大面积的草原,各族群众聚集在这片土地上,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感受到了包头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微风卷绿浪,草原暗花香。放眼望去,湛蓝如洗的天空,对应的是大地碧绿的旷野,白色的蒙古包在草原上矗立,像一把珍珠撒在了绿色的绒毛毯上。媒体“大咖”们赏景、拍照,尽情地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如痴如醉。

“今天来到包头,感受到了这里的自然美、淳朴美,再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自然与城市如此和谐地并存,草原被包围在城市之中,站在草原可以看到城市,我将用生动的笔触和鲜活的镜头介绍这片壮美草原风光。”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思如这样说。

(文/记者:郭晓云;图/记者:常静;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