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弘扬北疆文化 打造文化高地

弘扬北疆文化 打造文化高地|百年二人台

编者按: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保护对象予以确认,以便集中有限资源,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对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持有的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每个代表性项目都有一个专属的项目编号。

请站在2024年的年中,透过时光的尘烟,回望150多年前的土默川平原:一群走西口的人在苍茫夜色中赶路,更远的苍茫草原中传来当地牧人的歌声,悠悠长长,缠绕着月光。背井离乡的人们也哼唱起他们在母亲的怀抱中、在老家的社火时、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无数次听过也唱过的调子。唱着唱着,他们的歌声比脚步走得更久更远。

2024年5月27日,在包头市九原区文化馆的小剧场里,平国锋、杨如峰、刘晓娟和乔静四个人再一次排练起二人台小戏《黄河岸边的富裕村》。这是一部新编的剧目,讲述的是如何劝说农民移风易俗办红白喜事,这一出小戏唱下来不过十几分钟。在隔壁的一间活动室里,十几个老年人聚在一起,扬琴、四胡、笛子、梆子还有一支大提琴吹拉弹唱,他们唱的是传统二人台打坐腔《画扇面》。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及晋陕冀北部,最初只是农民劳动之余自娱自乐,因为大多是一男一女载歌载舞表演,所以叫二人台。仔细听来,二人台的唱腔中既有蒙古族长调和民歌的辽远,又有陕北山曲的高亢粗犷、山西晋剧的婉转圆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浓郁的晋陕蒙冀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蒙汉风格并没有被时光磨损,反而由此形成多种艺术风格,仅在内蒙古就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包头市土右旗的二人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土右旗是“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在土右旗土生土长的平国锋目前是国家二级演员,因为父亲喜欢唱二人台,平国锋说自己是胎里就带着二人台的基因和记忆,“我们乡里村里不管是大人、老人还是小孩儿都会唱,要不人家说土右旗的狗和猪都会哼几句二人台。以前在村里没有电视,大家农忙种地,农闲唱戏,白天割麦,晚上点上煤油灯,打上扬琴,自己演自己唱。农民也是多才多艺,吹拉弹唱的都会,在院里红火一会儿,自娱自乐。”

在1993年进入内蒙古艺术学院之前,平国锋在土右旗晋剧团跑龙套,然后又到土右旗乌兰牧骑和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考入内蒙古艺术学院专业二人台班后,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利平和霍伴柱。1996年毕业分到九原区乌兰牧骑当演员,2020年调入九原区文化馆从事群众艺术工作。平国锋30年的艺术之路几乎和二人台的发展史一样,从野草般的野蛮生长到戏剧百花园中的百花齐放。2009年平国锋主演的大型二人台轻喜剧《西口好人》荣获首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剧目金奖、个人一等奖及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20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传承人名单。

很多人分不清二人台和东北二人转,因为两个剧种都是一男一女或叫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甚至手中的表演道具都是扇子和手绢,在内蒙古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二者最明显最根本的区别在语言上,唱东北二人转用的是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全国各地交流无障碍,而唱二人台用的则是山西北部方言,不仅难懂也很难学,所以上百年来,因为语言上的局限,二人台始终无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浸淫二人台舞台表演30年的平国锋也希望二人台能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看到。在他多次去外地的演出经历中,有很多次台上演得热闹,但台下观众一脸茫然,演员自以为特别有意思的“俗语、串话、歇后语”观众根本不理解。他知道这是因为二人台唱念道白用的都是方言,但“五里不同音”就有“十里不同风”,更有“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能否在二人台的表演中,用方言的腔调、普通话的吐字发音?平国锋现场表演了传统小戏《打樱桃》中“阳婆婆上来丈二高”的一段唱,先用原汁原味的此地话,再用普通话。区别显而易见:普通话唱不出二人台的味道,更像现代歌剧或者漫瀚剧,因为漫瀚剧的前身就是二人台。但是,没有方言韵味的二人台还是二人台吗?

二人台传统剧目很多,细数下来简直就是一部百姓视角的历史——《走西口》《拔壮丁》《遭年馑》;《方四姐》《想娘家》《叹五更》;《画扇面》《放风筝》《绣荷包》《割莜麦》《压糕面》;《挂红灯》《打金钱》《打樱桃》《打连成》《打秋千》《探病》《探郎》《卖菜》……在二人台里,没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的只是老百姓生活的鲜活画卷。也正因此,二人台在喜欢它的人们那里依然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位置。30年前,平国锋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学二人台时还是专科,现在二人台已经有了本科专业。而在平国锋的家乡土右旗,老年人仍然喜欢唱唱二人台自娱自乐,口耳相传之下,大人娃娃都会唱上几段二人台。而在农村集市上,唱两句二人台开个场烘烘人气然后做生意更是常见。

一个戏剧形式若想传承下去,总在传统剧目中打转是没有生命力的。平国锋也知道,虽然老百姓更喜欢看熟悉的传统剧目,但二人台若想传承下去,要有更好的内容、更好的表演形式,题材和剧本更要紧跟时代步伐。近些年,二人台创作者们与时代接轨,创作了《西口好人》《黄河边的富裕村》《土默川情歌》《映河湾》等新剧目,也很受欢迎。如今,在九原区文化馆,平国锋除了参加二人台演出,还有一项主要工作是做二人台的辅导老师。“以前我们在台上唱二人台,老百姓在台下看;现在我们要教会老百姓唱二人台,让他们到舞台上展示。而且,我们紧跟时事,有什么政策需要宣传,我们就编成一出小戏打一个样板,教给老百姓,老百姓学会了自然往下传。”曾经做过多年乌兰牧骑队员的平国锋依然保有乌兰牧骑的精神。

“二人台的开山鼻祖”云双羊是生长在土右旗的蒙古族民间艺人,会唱很多蒙汉歌曲,还能随心所欲地转变音调,并把二人台由“坐腔”转变为化妆演唱。从山西河曲走西口到包头的樊六是二人台表演中“彩旦”的创始人,从旧社会的穷苦艺人成为新中国优秀的二人台文艺工作者。樊六有一个徒弟武利平,是二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把二人台艺术用小品的形式搬上电视,扩大了二人台的影响力;武利平也是平国锋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学习二人台时的老师。平国锋的另一位老师霍伴柱则创办了内蒙古第一所民办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内蒙古西部民间艺术学校,培养了许多二人台表演骨干力量。平国锋从事二人台表演近30年,2014年开始,平国锋带着二人台走进校园,为各中小学地方戏二人台传承班授课。在九原区文化馆,平国锋也为市民上起了二人台传承传习课。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他的徒弟赵真平则在快手上开麦唱起了二人台。

一百多年,二人台就是这样在热爱它的人们手中薪火相传!

(记者:范思慧;贾星慧;王雪仙;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