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弘扬北疆文化 打造文化高地|非遗赓续 生生不息

编者按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岁月沉淀的瑰宝,犹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历史长河,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记忆。从精美绝伦的传统技艺到震撼心灵的民间艺术,从口耳相传的故事到韵味独特的民俗,这些底蕴深厚、多彩魅力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传承不息、熠熠生辉,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如今,包头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仅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还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使非遗保护传承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气象万千。本报今日推出特别策划,以通版素描手绘形式生动展示包头非遗项目的多彩魅力,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是时光深处的文化精粹;它们,是深藏在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传承与文化记忆,是连接我们与过去的桥梁;它们,是技艺的展现,是心灵的对话。它们,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流淌至今,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情感,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辉煌。

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二人台、面塑、皮雕等,这些在阴山脚下、黄河之滨的包头孕育、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包头人民的智慧与才情,奏响中华文化恢宏交响乐曲的精彩篇章,讲述过去的辉煌岁月与当下的活力与希望。

面塑

脑阁

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

包头剪纸

孙氏木雕

精心守护 气象万千

5月20日,小满。在昆都仑区阿尔丁1#社区的广场上,市府东路街道“遇见非遗·邂逅美丽”第二届社区非遗市集如期举办。

为了让人们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23年开始,市府东路街道便将“小满”这一天确定为“社区非遗市集”举办的日子。

市集上,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糖画、面塑、银饰手工制作技艺、旗袍制作技艺等,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合枕制作技艺、白氏中医药传统祖方,再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头剪纸,让人们目不暇接。市集中央的舞台上,马头琴声时而悠扬时而高昂如万马奔腾,呼麦时而低沉时而轻盈如大自然的风,让人们不禁沉醉。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令人们既惊叹于传统“非遗之美”,更惊叹于包头“非遗之多”。

说起包头“非遗之多”,从事非遗挖掘保护工作近20年的郑晓峰脸上洋溢着自豪,“截至目前,包头市共有包头剪纸、民间信俗、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郑蝴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人;评审认定七批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47项,认定六批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75人;旗县区级非遗项目247项,旗县区级传承人287人。”

郑晓峰从2005年底开始接触非遗保护工作,现任包头市艺术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他告诉记者,包头历经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沉淀形成了多民族兼容并蓄、相互交融的文化,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长期以来,包头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积极构建有利于保护与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为持续高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早在2008年,经市政府同意,原包头市文化局就印发《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14年、2015年,市政府先后印发《包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包头市及大部分旗县区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不断地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培育建设东达山非遗特色村镇、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土右旗“包头市二人台艺术展演厅”、东河区“包头市剪纸展示馆改扩建项目”等。此外,还不断加强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培训,连续多年举办二人台、包头剪纸、烫画、核雕、面塑、六合枕、炕围画、二人台牌子曲、民间吹打乐等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推动了非遗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市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及旗县区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推广传播、非遗传承人执着热爱的共同作用下,包头的非遗走出“深闺”,走进人们的生活,以各种方式获得更多人的了解与喜爱。

民间吹打乐

糖塑

核雕

茶汤

融出活力 解锁破圈

传统节假日,包头金街游客如织、热闹非凡。随处可见的非遗印记不时引得人们慢下脚步。北口墙壁上,悬挂着吉祥包克图剪纸铁艺;茶城灯笼里面还有非遗的作品;非遗市集上,酸甜可口的徐氏杏干、手工硬糖、茶汤等各类美食让人大饱口福;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游客剪纸并赠送剪纸作品……

寻常周末,青山区东达山艺术区邢茹面塑工作室内,时常飘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非遗项目传承人邢茹正在教孩子们捏花馍,“这是我们传统的花馍馍、面人人。这块面捏成尖的,一会儿还要做成兔子耳朵……”一捏、一揉、一搓、一剪,片刻之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邢茹手上。

2022年,包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奖励办法》,其中第七条就是支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奖励办法。近年来,包头市将非遗与旅游结合起来,积极打造“非遗+”模式。

于是,人们在游览包头金街的同时,便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包头剪纸作品,喝上一碗美味的茶汤,品品老包头的味道;在土右旗双龙镇各村文化大院,人们便能看看脑阁、假人摔跤舞,领略农耕文化;在达茂旗非遗手工艺一条街,既能品尝原生态的奶食品,还能挑选传统的银镯,体验和感受草原文化;在青山区东达山,孩子更能零距离体验面塑、包粽子,接触非遗项目传承人。

据了解,经过不懈地创新实践,青山区兴胜镇东达沟村、土右旗双龙镇2个村镇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包头金街、达茂旗非遗手工艺一条街2个街区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东河区皮雕项目、九原区黄河谣2个非遗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入选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土右旗沟门镇西湾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非遗旅游村寨,推动非遗项目实现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让游客“打卡”非遗有了多元选择。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富民。东河区文化馆副馆长杜娜说,创新文旅融合方式不仅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还能带动就业和经济的发展。

六合枕,每一个枕头都经过36道缝制工艺、手工缝制2600多针而成。2015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温永华成立了“六合枕手工坊”,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妇女3000多人,先后有300多人通过学习参与了六合枕制作,实现了灵活就业。“六合枕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还帮助很多人获得了经济收入,这是我最为欣慰的。”温永华说。

2022年,传统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旗袍制作)入选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非遗项目传承人赵丽丽的手工作坊里,家庭妇女、残障人士经常围坐在一起学习旗袍制作的工艺,以一技之长实现自立。

如今,在包头,越来越多的“老手艺”变成了人们奔向幸福生活的“新动力”。

炕围子绘画

烙画

莜面制作技艺

二人台

青春接力 焕新传承

5月10日,40多名来自内蒙古科技大学视觉传达系的学生来到包头剪纸大院剪华大帐参观学习。一走进剪华大帐,学生们便被这里的布置深深震撼。从墙壁到帐顶,都装饰着造型各异的剪纸作品,包头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寓意,与窑洞、蒙古包穹顶等造型元素巧妙融合。

随后,同学们跟随包头市文联名誉副主席、包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要红霞了解学习包头剪纸,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从包头剪纸中,可以提取一些造型、色彩、元素等用于我们今后的设计中。”内蒙古科技大学视觉传达系教师杨小晖说。

在剪华大帐里,这样的讲授和学习活动经常举办。剪华大帐已成为包头剪纸推广、传承、学习、交流的基地,为一批批青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要红霞说:“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未来,让更多的青年认识、了解、传承非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在守护好非遗的同时,深入推进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特别是要走近年轻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传承发展。”

与要红霞有同样看法的,还有非遗项目皮雕的传承人张卫祥、传统羊脂皂制作技艺传承人芦广兴等。

2012年,张卫祥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包头,正式开启了皮雕学习创作之路。他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皮雕雕刻技艺与父辈们传承下来的皮制工艺品的制作技艺相结合,在保留原汁原味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纹样和国画花鸟等元素,让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活力,作品也屡获大奖。为了让皮雕更好地传承下去,张卫祥将皮雕带进校园、带入课堂,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皮雕工艺品。

传统羊脂皂制作技艺传到芦广兴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这门手艺代代相传,采用祖辈独特的羊脂配方,工艺始终保持不变。“爷爷说,做皂就是清白活儿,就像做吃食一样,怎么吃就怎么做。”芦广兴把爷爷的话牢记在心里,用心制作每一块羊脂皂,并创立了“草原人家”品牌,开设了传统羊脂皂实体店。为了将传统羊脂皂及其制作技艺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芦广兴积极参与了东达山非遗体验和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为更多的人讲授羊脂皂传统技艺。

一代代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守正创新造就了非遗这块文化瑰宝的馥郁,沉淀出跨越时间的幽香,拓展了越来越广阔的年轻市场。如今,“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我市常态化开展,各旗县区在30多所学校开展了包头剪纸、二人台、面塑、布贴画、糖塑、彩绘纸塑、猴拳、形意拳、烫画(白云鄂博烫画)、马头琴、呼麦、长调等28项非遗项目进校园课程,让非遗在校园中绽放、延续、传承。

时光流逝、岁月凝香。当记忆中的曲调再次响起,或轻柔,或昂扬,演绎的是真诚热爱的动人音韵;当熟悉的香气随风飘来,或清新,或醇厚,承载的是笃定坚守的百样滋味;当精美的作品跃然眼前,或华丽,或古朴,诠释的是匠心相承的智慧美学。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非遗的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监制:郑炜 梁学东

策划:贾星慧

手绘:郭宏庆

摄影:常静

记者:王雪仙 贾星慧 范思慧

编辑:贾星慧 王雪仙 范思慧

美编:张霞

审校:郭宏庆 张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