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精心准备菜品。
离家近、菜品多、价格低……近年来,社区食堂正在悄然兴起。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小饭碗里装下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一部分社区食堂正面临客流量少、成本高、利润低等问题,甚至陷入经营困境。面对挑战,从业者们积极拓展市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既能实现自身盈利发展,又可以服务民生的发展之路。
从食堂到学堂 餐厅拓展新空间
都兰社区地处青山区东北部,管辖四个老旧小区,服务居民3434户65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2465人,占居民总人数的34.7%。近年来,都兰社区积极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聚焦居民实际需求,精准发力,积极探索“三方联动”的服务模式,率先在青山区建立“医养康”居家养老助残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了2200平方米的老旧小区“老少乐园”综合服务体,设有“乐享餐厅、乐康养生、乐学课堂、乐童教育、乐活文娱、乐居管家”六大服务板块,为居民提供社区食堂、康复理疗、老年大学、课后托管等10余种社会化服务项目。
刚到晚饭点,不少附近的学生就先后走进了食堂。凉拌菜、热汤和主食陆续被端上桌。相比于大部分不提供晚餐的社区食堂,这里晚间的主要食客是“学堂”里的孩子们。
“我们餐厅紧挨着学校,中午用餐的不仅是社区老人,还有周围学校的学生、老师和居民等,自运营开始,大家对这里的菜品还是比较满意的。”每天就餐人数200余人,对于餐厅负责人李凤君来说,距离理想的运营目标还有差距。“社区食堂”不等于“老年食堂”,挖掘上班族、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学生等潜在客户群,打造“食堂+”服务模式,乐享餐厅的负责人李凤君有一套自己的经验。
李凤君告诉记者,在保障社区食堂经营的同时,将学生的课后托管一并经营起来,生源大部分来源于本社区,规范化管理、亲民的价格、标准化就餐,让课后托管迎来了市场,社区餐厅也真正成为了“老少乐园”。
实现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李凤君凭借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让这一助餐服务空间科学规划、成本可控,也为餐厅的社会化运营蹚出了一条新路。在她看来,唯有内外发力,才能将社区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
多点布局
幸福食堂助力居家养老
“社区食堂+课后托管、社区食堂+中医药养生……”承载吃饭这件“关键小事”的社区食堂,如何拓展为“全龄社交”的新空间呢?
4月8日一大早,88岁的张素平走进了社区食堂。“昨天就没吃上社区的烧卖,今天我早早就来了,味道特好。”老人品尝着热乎乎的烧卖,还不忘记叮嘱身边的老人也一起尝尝。
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2023年12月,科学路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模式,成立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辖区60岁以上老人共有14429人。其中空巢老人210余人。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的成立将为辖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生活照料、日间托管、临时托养、家政服务、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服务。
68岁的居民白绍华几乎每天都到该养老服务中心打卡。“中午着急接外孙,为了保证孩子11点30分回家吃上饭,我就提前到社区食堂订好餐,这儿的饭菜可口,孩子也喜欢。”
社区食堂如何才能做到让居民满意?有着多年厨师经验的张海平凭借炒得一手好菜,工作第一天就被居民“喊话”。
“本来以为客流量不大,我们就准备了四个菜,结果刚开餐四个菜就都卖完了,老人们还喊着让再炒。”客源多固然是好事,但是如何在现有运营模式下让居民吃得好,张海平还是有些担心。
“我今天早晨5点多就到了,把提前准备好的10斤肉馅调好,等着老人们到来。”得益于张海平的手艺,不到9点,已经来了100多位客人。“每天的时间都很紧,为了保证大家的用餐需求,我们提倡错峰就餐。”刚刚结束早餐的张海平又开始准备午餐。西葫芦炒鸡蛋、什锦烩菜、烧茄子、鱼香肉丝……居民喜欢的家常菜已准备就绪,不到11点,食堂已经陆续有居民开始等候。为满足老年人需求,部分菜品都作了适老化调整,菜品尽量做得软烂些,更符合老年人的就餐口味,也会照顾部分老年人的特殊口味偏好,比如考虑到一些老年人不喜欢吃辣,尽量少做辣品菜。
相比于不少社区食堂经营冷淡,迎春社区的社区餐厅门庭若市。既照顾“老年人的胃”,还考虑“年轻人的心”,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开展市场化运营,本社区居民凭借居民福利存折可享受就餐折扣。这一创新之举是该社区食堂运营方孟繁成破解运营之困的方法之一。
“首先我们制作‘居民福利存折’,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本社区居民得到最大优惠,同时也希望居民切实了解到每餐的优惠只针对本社区,其他外来顾客均享受未优惠前的价格,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享受到切切实实的幸福感。”孟繁成表示,社区食堂不能仅限于解决老年人的温饱问题,用“吃饭”这个切入点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还需让大家真正愿意走进餐厅,体验不一样的服务。为此,在切实解决居民用餐需求的同时,还将社区餐厅作为社区会客厅,利用下午空闲时间为居民提供娱乐场所。唠家常嗑、打友情牌……别具一格的设计让社区食堂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中。
“我们通过邀请三代以上的老中医走进社区,为居民把脉问诊,更好服务居民。”孟繁成认为,社区食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提升自我“造血”机能。推出“社区食堂+中医养生”的模式,让居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共享养老事业发展成果,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极大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服务方式,针对出行困难的居民推出上门送餐服务,不仅带动其他社区老少乐园迭代升级特色服务,同时让更多人参与为老服务。”孟繁成希望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送餐接力中,让暖心用餐服务“近”家也“进”家,满足老年人的多元用餐需求。
(文/图 记者:李春燕;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