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弘扬北疆文化 打造文化高地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闹市中的纪念馆

“红领巾”走进“包头红”校外实践活动。

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纪念馆内认真学习、听讲解员介绍。

通顺街是东河区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位于通顺街的王若飞纪念馆就在这样的闹市中静静地“大隐于市”——一边是现实的熙熙攘攘与人间烟火,一边是历史的肃穆庄重与革命艰险,在这里二者的对望凝视如此和谐,让这座闹市中的纪念馆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若飞纪念馆有519件馆藏文物,205件在展文物,260多张珍贵图片和100多份纪念性报刊书籍,其中王若飞在重庆谈判时所穿西服上衣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王若飞使用过的笔砚、往来的书信、行李衣物等生活用品……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革命历史,见证着包头革命斗争的铿锵岁月。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时时回望初心如磐。2023年,王若飞革命活动旧址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顺利完工,并进行了泰安客栈旧貌复原项目,推出“红色历程——包头泰安客栈革命历史陈列”,通过“数字化手段+红色文化资源”,以多媒体、数字化展示、AR体验等方式辅助展览,让展陈活化为可观可听、可读可感的文化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王若飞纪念馆馆长李静介绍:“通过深度挖掘革命文物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结合地域特色、纪念活动、展览主题等方式,打造开发了30多款展现红色文化与老包头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品,充分利用纪念馆游客中心进行展示,也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游客把革命精神和景区记忆带回家。”

王若飞纪念馆焕新登场,环抱着纪念馆的通顺街也迎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大变化。以运营前置为理念,通过景观提升、业态优化整合和城市更新,王若飞纪念馆及周边街区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2023年8月,改造一新的“包头红街”闪亮登场。

古朴的民国风格四合院落,丝绸商、茶叶商、布匹商等交易情景的雕塑,老照片和轿夫的互动雕塑……走进包头红街,可以感受民国时期老包头的繁荣景象,与一旁的王若飞纪念馆建筑风格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当穿越时空二者再次对望,以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为内核的街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包头红街东至通顺商业城、西至东河劝业城、北至通顺西街、南至环城路,占地总面积近40亩,依托王若飞纪念馆,以“中国红”为内核,引领街区多维度展现“民俗红”“生活红”“生意红”“文旅红”内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脉动,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

现在,走进包头红街,游客置身于民国风的建筑和场景中,仿古的景观与王若飞纪念馆浑然一体。包头红街负责人付宇介绍:“我们重点打造了王若飞情景剧体验区、文创集市亲子区、影视直播打卡基地等几大街区主题核心元素,形成以‘老包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故事线,打造红色文旅新高地。”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历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现在,包头红街的红色教育被纳入了“追寻红色印迹,探秘人文东河”为主线的红色研学旅游路线,涵盖了党史学习教育、研学培训、主题活动、体验互动等独具特色的内容,成为了干部群众的“红色打卡地”。

据悉,王若飞纪念馆年平均接待观众数近8万人,其中约2.4万人为青少年儿童。“带孩子来这里参观完王若飞纪念馆后又在包头红街里逛了一下,革命先烈的斗争奋斗史让人感慨万千,希望孩子能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游客付文娟说。

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和街区有机更新,把以王若飞纪念馆为核心的包头红街整体“做活”,不仅成为富有包头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收获了幸福生活。

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茶汤王刚的茶汤铺就在包头红街上,王刚介绍:“我之前就在这附近卖茶汤,但那时候环境不好,客流量也不大,营业额也不高。现在人流客流一下增多了,我的营业额起码得比以前多了三成。”

李静表示:“我们将继续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将红色旅游做活做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同时,深入研究红色研学活动和旅游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夜间游、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文/图 记者:康璐;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