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面塑、丝网花、布贴画、中国结、沙画、木艺、豆浆制作……在包头市第五十一中学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上,七八年级的学生们通过现场体验、答疑解惑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到非遗文化,充分感受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工艺之美。

在市府东路街道阿尔丁1#社区开设的“石榴籽·非遗传承公开课·剪纸”班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头剪纸”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丽,为各族孩子讲解剪纸艺术,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开设了兴农创艺草编工坊第一期培训班,在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同时,为各族群众增加收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昆都仑区着力发挥非遗在推动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 文化传承融入心田

“非遗进校园”课程在昆都仑区友谊大街第二十六小学拉开序幕,三年级是玉米皮粘贴画,在老师的细心演示和指导下,孩子们用基地老师带来的手工袋学具,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童心向党 党在心中”作品。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文化魅力,也体会到了动手制作的乐趣,更深刻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昆都仑区坚持“红石榴+”方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全区53所中小学校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 同心共育石榴籽”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展示非遗代表作品、演示传统技艺、教授制作工艺,常态化开展面塑、沙画、马头琴等活动70多次,使各族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体验非遗的魅力。与市少年宫共同开展“同在蓝天下 携手共成长”主题开放日活动,普及非遗知识,近300名中小学生参加。与包头博物馆共同开展“一触千年 对话文明”青少年非遗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传承意识,切实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薪火相传。

非遗文化进社区 文化传承浸润民心

昆都仑区锡华社区开展的景泰蓝掐丝艺术主题活动,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让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深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前来学习的居民按照“绘画—掐丝—洗沙—点彩”的步骤,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景泰蓝作品,感受掐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昆都仑区依托街镇、社区“红石榴家园”成立非遗传习基地6处,先后邀请我市非遗面塑传承人张勇飞、非遗剪纸传承人张丽等走进社区开展蒙古族银饰手工制作、剪纸、面塑等“非遗进社区”活动21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我们的节日”各类活动,举办书法作品展示活动11次,通过开展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文化添活力 文化传承助力发展

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开展玉米皮编织免费培训,并以此为契机,依托企业开展订单收购,就业时间灵活,还能为村民增收,村民们纷纷投入到培训中。

为进一步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各族群众充分就业,昆都仑区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乌兰计三村联合昆译社区成立兴农创艺草编工坊、包头市慕于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50余名村民创造就业岗位,草编艺人人均增收15000元左右。在第七届内蒙古文博会中,乌兰计三村向各地游客展示民族韵味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米皮编织品和原创草编首饰、挂饰系列,吸引大批游客驻足流连。昆都仑区将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老手艺讲述新故事,以小物件改变大生态,让非遗工坊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有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梁晶晶;通讯员:张鑫;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