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俗间,称春节为大年。年者何?《说文》曰:“年,谷熟也。”《春秋·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过大年,就是庆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中华民族自古即有丰收时节敬神祭祖的传统,其仪式和时间逐渐固定,就形成了后来的岁时节日。而春节,在这些节日中,最为隆重和持久,积淀了非常多的礼俗文化,中华民族世代以来的民俗心理,在过大年上体现得尤为集中和彻底,寄寓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庆祝和期盼。
包头汉族人的过大年,实际上从腊八节就开始了,一直要延续到二月初二才结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节俗活动非常繁复,不仅包含了许多小的节日,又有特别多的讲究和礼俗。
过腊八,包头人要打腊八冰、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然后就是腊月二十三,洗灯盏、立灯杆、吃麻糖、祭灶神,送各路神仙上天述职。自此直到除夕夜,诸神俱不用事,百无禁忌,于是家家户户“赶乱岁”,嫁的嫁,娶的娶,迁移动土,任意作为。举凡清 理箱柜、扫除尘土、粉刷墙壁、洗濯衣物、糊窗子、贴窗花、写对联、买年画、打纸扎等,直至“大年三十”前的贴对联、笼旺火、挂灯笼、设香案、洒扫庭院、沐浴更衣,以及蒸馍、炸糕,制做各种食品、购置干鲜果品等年货,都是过大年的重要内容。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指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即使是小年二十九天,习惯上也称作“大年三十”。
这天一早,孩子们都早早起来,穿新衣,戴新帽,东家跑,西家串,欢蹦乱跳,尽情享受过年的快乐,谓之“跑大年”。而大人们则忙着粘门神、贴对联,将天地爷、灶王爷等神祇像请入神龛中、贴在神位上,摆上香炉供器与供品。还要上坟烧纸祭祖,在祖先灵位前设猪羊、枣山、水果、干果等供品,饭前燃烛焚香,磕头祭拜。
对联的种类很多,有窗联、门联、棚圈联、仓库联等,贴在屋内房梁上的叫“抬头见喜”,贴在大门对面墙上的叫“出门见喜”,柁墩上的则叫斗方。车上还要贴“日行千里”,树上贴“栋梁之才”,炭房上贴“炭积如山”,羊圈上贴“山羊双双下,绵羊对对生”等。神龛两边也要贴对联,如灶王爷龛上就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横批是“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一项重要的事情是垒旺火,也叫笼旺火或垛旺火。垒旺火有专用的旺火架子,旺火材料则煤炭、木柴均可,垒起的形状累累如高塔。旺火架子上多贴“旺气冲天”的竖联。旺火是为晚上接神而设的,民国《包头市志》说:“旧历元旦各家祀天,时恒在夜半,门前必点旺火,加以松柏之枝,以祓除不祥,即古燔柴祭天之义。”
傍晚时,要添满水缸,点亮灯烛,彻夜不熄。然后洗脸更衣,在神位和祖宗牌位前焚表上香,跪拜磕头,叫做“安神”。安神前要响炮,表示接神工作已准备妥当,不能大声喧哗,也不准到处走串,只待天神的降临。
●熬年
除夕夜,家家户户通宵不寐,称为“熬年”,即古人所谓“守岁”。
熬年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包翌日清晨吃的饺子。饺子里通常要包入几枚制钱,谁吃到,就说谁有福气。熬年的方式,可以是打牌、打麻将,或者讲故事、猜谜语、说绕口令,但不许大声吵嚷,不许洒水、扫地,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接神
旧俗认为,在除夕夜,上天述职的家神都要回归本位,各司其职。夜半时分的发旺火、响炮,就是为迎接众神的降临,谓之“接神”。民国许寄吾《绥远的年俗和婚俗》说:“至五更天明之际,全家在神前,跪拜焚香,燃放爆竹、烧柴,谓之‘旺火’,意即‘接神’也。堂中院内,明灯放爆,彻夜不绝。”《绥远通志稿》也说:“绥俗接神时,院内置木架,支铁镬,实土垒炭于中,高起若浮屠,及时爇之,名曰发旺火。无炭者架木燃之,并用柴引火,纳于炉灶,煨以柏叶。家人衣服冠带,皆就旺火略烘,供取接旺气、避邪秽之意。”
发着旺火以后,燃爆竹,放焰火,然后全家老幼在长者的带领下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求驱邪求吉,一年通顺,谓之转旺火。不能亲自转旺火的老人、婴儿、病人,要把贴身穿的衣服拿出来,围着旺火烤一烤,以祛病除邪。也有将麦面点心置于旺火上烘烤的,食之据说可祛百病。
接神时,出嫁的女儿忌讳呆在娘家,必须躲到邻家或厕所里,待接完神再回来,否则据说对娘家不利。
接神以后,即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从这天起的一正月,妇女们动辄要忌针黹,男人们也不再辛苦劳作,可以轻松地坐下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拜年
拜年是过大年的重要礼俗,本地拜年从正月初一清晨开始,到正月十五以后才结束,俗话说:“有心拜年,过了二月二也不迟。”说明拜年的时间是很长的。
旧日的拜年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同宗同族内的晚辈给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有祠堂或集中居住的,就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进行。零散居住的,还要逐个上门拜年。届时,各家各户在地下铺一块拜毡或毛口袋,让晚辈在上面跪拜。有一些人家,则专门铺上麻秆,跪拜过程中踩得噼啪作响,谓之“踩岁”,也是取吉求祥的意思。二是闺女女婿到娘家拜年,多在初二进行。三是给亲戚长辈拜年,在初五之前进行。四是给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亲戚拜年,在初五以后也可以。五是给街坊邻居拜年。关于其形式,民国《萨拉齐县志》引《绥远概况》说:“乡党相见,则拱揖,口称过年好,他人亦应之曰发财。”
拜年都在上午进行,下午是不拜年的。未成年的子孙和新过门的媳妇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
●接财神
正月初二凌晨,本地有接财神的风俗。接财神也要发旺火、放爆竹,其仪式,与初一接神一样。
关于财神为何人,说法不一,有说是《封神演义》中的比干,因为无心,所以不偏不倚,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又有说是一个拐子,民间谓之拐财神,因为行动不便,往往姗姗来迟,所以旧日接财神者多迟至黎明时分。
接完财神以后,就开始煮饺子,叫煮元宝。讲究的人家,为了讨吉利,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状。煮的时候要火头旺,很快就能把锅煮滚,谓之热气腾腾。煮熟了要一个一个地用笊篱捞,叫捞元宝。
这时候就有要饭的乞丐和吹唢呐的鼓匠,民间称为“送元宝的”,来到门上,高声喊叫“送将元宝来啦”,主家必然热情出迎,施舍以炸糕、点心、喜钱等。
●迎喜神
迎喜神是包头地区过大年习俗中颇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其具体日期,并不确定,农人商户,迎神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绥远通志稿》说:“(正月)自一日起,每日按喜神方位,择一日而于郊外祀之,谓之迎喜神。祀毕,迎神而归,设位供之,至十六日始止。农人有车马初出行者,先迎神而后首途。农家迎喜神时,家人必尽驱牛马以随,厩无留者。”
在乡村,这天清晨,有的农户要把牛角涂彩,披红挂绿,牵到农田里,对着牛头焚香、祭表、燃柴烧火,牵牛转三圈后返回。也有的将自家的牲畜纵放于旷野之中,任其奔跑撒欢。返回时,每人拣一小块土坷垃,供于神龛,磕头礼拜,迎神活动即告结束。
●破五送穷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又叫“大破五”。民间传说姜子牙封神,把他那个不贤的妻子漏掉了,于是纠缠不休,无奈之下,就封其为穷神。人们因为讨厌穷神,就定在正月初五送穷,称为“破五”,是破掉穷神的意思。
送穷的习俗城乡都有,民国《包头市志》说:“初五日黎明洒扫,除污秽,置畚中,送至垃圾堆中,焚香一炷,谓之送穷。”乡间还要在簸箕上放一个剪好的纸人,代表穷神,到十字路口或粪堆上焚烧,同时燃放爆竹,也谓之“送穷媳妇儿”。
●人七
正月初七,俗谓之“人七”,即古所谓“人日”。乡间传说女娲娘娘缔造万物时,前六日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才造的人。所以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乡间又传说人的魂灵在除夕夜出走,到初七黑夜归来,所以本地风俗,要在初七这天夜里点灯,置放在门头上,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望灯而回。《萨拉齐县志》说:“(正月)初七忌远行,夜静燃灯,置门柜而引魂,俗谓人七(即古人日)。”
初七日不仅忌出门远行,即使外出,也必须要赶回家,为的是让魂灵附体,以保一年平安。
人七这天,宜天气晴和,据说于人一年有利。妇女忌针,恐扎伤“人神”。
●八仙日
正月初八,谓之“八仙日”。夜间,民间说是八仙要过海,于是在水缸中浮置糕片,象征渡海之船。还要祭祀星辰,以祈一年顺利。民国《包头市志·风俗志·岁时》说:“(正月)初八日祭星,按人之生辰,查本年值何星,燃灯以祭之,祝一年顺利。”《萨拉齐县志》也说:“初八为八仙,及夕燃糕灯如子孙数,跪院心前,愿子孙恭顺勿逆,曰祭顺心。”
是日,宜出游或走亲戚,称为“游八仙”,是出门办事的好日子。
●十指日
正月初十,俗谓之十指日,妇女忌针,给十个手指放假。又说这天是老鼠生日,鼠属子,所以也叫做“十子”。
传说老鼠在这天娶媳妇。晚上,人们要在瓮旮旯、墙角等处点灯焚香,为老鼠助兴。关于这一风俗,旧地方志多有记载。民国《包头市志》曰:“(正月)初十日在室隅暗处焚香,谓为鼠娶妇。”《萨拉齐县志》也说:“(正月)初十夜静,于室内屋角烧香设祭,谓鼠娶媳妇。”
本地在这天还提倡吃莜面。蒸莜面时,要顺便制作十二个莜面小臼,顺序摆列,蒸出笼时,看小臼内的积水多少,卜占某月的雨旱。《绥远通志稿》亦曰:“(正月)十日俗名十指日,妇女忌针。绥俗城乡居民,于是日均食莜面。事极通行,不知何义。蒸面时,并以之占岁之旱潦。用面作小臼十二,顺序置之,熟时依次验之,中有水者主某月多雨,无者主干旱,农家多占验之。至晚,在室处或水缸侧燃灯焚香,家人则戏语儿童曰鼠娶妇,城乡皆然。”对上述习俗作了详细记载。
●杨公忌日
正月十三为“杨公忌日”。杨公云云,据说是指宋代术士杨救贫。清梁章钜《浪迹续谈·杨公忌》引《轨论》云:“宋术士杨救贫,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说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杨公忌。”
包头乡间所说的“杨公忌”,只有正月十三日一天,旧时忌出门,忌大操大办,妇女忌做针线活儿。现在,这些忌讳似乎已毫不讲究了,只是到了这一天,还听到老人们说,今儿是杨公忌,仅此而已。
●闹三官 转九曲
所谓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明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天官为上元,故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本地所谓闹三官,也即闹元宵,因为一味地追求红火热闹,所以也称之为“胡闹三官”。
关于闹三官,民国《包头市志》有较多的记载:“至十五日元宵节,自十四日至十六日悬灯彩,沿街建木棚,以祀三官,点旺火,唱秧歌,男女游观,晚间尤甚,名曰灯节……考此处之三官棚,他处无有,不知所祀为何人。而其棚制造甚精,庄严灿烂,甚为美观,各有榫窍,过时拆卸。各街各巷,各置一座。因古无庙祀神,相沿成风,在清季实为最盛,亦点缀年华之一景也。”
至于闹元宵的节俗,各地大同小异,无须赘述,唯包头等地,旧日有转九曲一项,较为特别。《绥远通志稿》曰:“(上元日)城乡各地,亦有作九曲灯者,于郊外旷地,结秸为阑,置灯三百六十,方十丈许,其中曲折通行路。今夕灯火齐明,五色灿烂如锦。萨、包一带,山场产炭,于灯节前垒炭如高阜,至期发之,火光烛天,数日不熄,入夜望之,状若火塔,亦壮观也。”
●老小添仓
添仓,也叫填仓或天仓,是祭祀仓、箱、井神的日子。其在正月二十日者,谓之小添仓,在二十五日者,谓之老添仓。是日凌晨,家家要在院子的中央,用灶灰画成方圆不一的仓房或粮窖形状,写上五谷丰登字样,称为打窖。然后在里面放粮食等物,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粮食盈余。小添仓要放小麦等夏收作物,老添仓放谷、黍等秋收作物。到了晚上,凡是贮藏米面柴炭的地方,都要点灯,据说可以防止一年间耗子的损害。
两个添仓节,妇女均忌针黹,以免扎瞎仓官爷的眼睛。小添仓一般吃荞面或莜面圪团儿,叫做“打窖圪团儿”;老添仓多吃烙油饼,谓之“盖窖饼子”。
关于包头的过大年习俗,民谚说得好:“忙腊月,闹正月,趿哩趿拉到二月。”老添仓一过,到下一个节日“二月二”来临,所谓的过大年,就算正式结束了。
(监制:郑炜;梁学东;策划:贾星慧;王雪仙;版式设计:张霞;文:胡云晖;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王雪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