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段“在医院导诊台前抢救心脏骤停男子”的视频,经包头新闻网视频号发布后获得众多网友点赞,医护人员“教科书式”急救,让患病男子重获“心”生。
患者在导诊台前发病
1月25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包医一附院)门诊大厅人来人往,医护人员步履匆匆,挂号、交费、取药……患者及家属穿梭其中。导诊台前,患者及家属一拨接着一拨,两名值班护士耐心解答着每一个问题。
“回想那一天,生死就在几分钟。”导诊台护士陈红燕说。
1月11日10时45分,一名身着黑色外套的男子在导诊台前,毫无征兆地突然向侧后方直挺挺倒了下去。
“我的位置靠近导诊台出口,看到有人摔倒就立即冲了出去。昏倒的男子看起来有60多岁,初步评估后,我开始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我的同事刘景芝立即拨打了院内急救电话,请求120出诊。”陈红燕说。
危急时刻是对医护人员应变能力的最大考验。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一切都需要靠“抢”。“联系完120,我就往门诊跑。当时正值就诊高峰期,患者很多。”紧张时刻不慌张,导诊台护士刘景芝说:“医院和部门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及应急演练培训,所有流程都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脑子里。”
10时46分。“医生,大厅有人倒地了。”正在心外科二诊室内出诊的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高文婷听到刘景芝的呼叫,立刻往大厅飞奔。在她身后,两名门诊护士分别拿着氧气袋、推着抢救车。
10时47分。“我来!”到达现场后,高文婷对男子的状况进行了评估。“患者当时面色苍白,没有意识,大动脉搏动没有触及,初步判断是心脏骤停。”高文婷介绍,她立刻半跪在地上,双掌相叠,放在男子胸口,一次次进行心肺复苏。
每一次按压,都会消耗很大体力,但为了救人,高文婷带领着包括陈红燕在内的2名护士轮流接力,拼尽全力。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在场群众的心都揪在了一起。心肺复苏5个循环后(约2~3分钟),男子终于有了意识。
7人接力心肺复苏
10时49分,急诊科医护赶到现场,再次评估了男子情况,众人齐力将男子抬上转运平车。
10时51分,转运开始。暂时的恢复意识并不代表心脏功能的恢复。移动的转运平车上,急诊科护士张健均匀有力的按压一直没有停止。“当时根本顾不上考虑平衡的问题,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把人救活。”张健说。
10时53分,急诊科抢救室内,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一直在持续。
“当时包括我在内共有7名医护参与了抢救。通过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5次电除颤和药物抢救,患者成功恢复自主呼吸,这说明患者在门诊时的心肺复苏及时且成功,其脑部缺氧时间非常短暂。”急诊科主任杨叶介绍。
通过心电图检测,医生明确抓到了一个心梗依据,此时,参与会诊的心内二科医生、ICU医生也已赶到急诊科。对患者的情况研判之后,由于其家属不在现场,医护人员立即向医院的医务科电话申请授权。“患者家属是在调取溶栓药物的时候赶过来的。简单交代了患者的病情后,家属决断得特别快,整个过程非常配合。”
情况相对稳定后,男子通过“绿色通道”转入心内二科。经查,该男子心脏左冠状前降支已经完全堵塞。情况紧急,医生为其实施了介入手术。1月23日,男子康复出院。
1月25日,患者的儿子再次来到包医一附院急诊科。与第一次的焦急、害怕、迷茫不同,这次他面带笑容将一面写着“争分夺秒抢救人,医德高尚为百姓”的锦旗送到了医护人员手中。“因为我爸头晕,我当天陪着他来医院就诊并办理了住院。我让他在医院等着,自己回家取东西。没想到会发生意外,想想都后怕。感谢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是他们的坚持不放弃救了我爸。”男子的儿子说,锦旗上的内容是他用了两天时间想出来的,感谢发自肺腑。
【延伸阅读】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黄金抢救时间为患者发病后的3-5分钟内,一旦错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就算后续心肺复苏成功,脑血管长期缺血缺氧也可能会造成患者植物人状态。”包医一附院医生高文婷介绍。心肺复苏需要打开患者胸前的衣物,双手伸直、上身前倾、双手交叉,掌侧放置于胸骨中下1/3处,以每分钟100-120次进行按压,幅度以胸骨下陷5cm-6cm左右为合适,每连续按压30次,需给予人工呼吸2次。
“心肺复苏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也是广大市民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一课。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医一附院医生杨叶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突发心脏骤停时周围不一定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场,从医学角度讲,心脏骤停发作后,5~10秒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约1分钟,呼吸也将逐渐停止;4~6分钟时将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如不及时干预,患者根本无法等到专业医护人员到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握心肺复苏,而且要敢伸手,在必要时候施以援手救人一命。”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璐 赵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