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若飞纪念馆感受革命之不易,许下以青春之我筑中华崛起梦的誓言;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搭建桥梁,感受力学的奇妙……一堂堂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在东河区各中小学校遍地开花。
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开展科技思政活动。
近年来,东河区坚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聚焦师资队伍、机制保障、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多方位、多渠道深化中小学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思政一体化建设蓄势赋能。
培优“大师资” 强思政育人队伍
在探访包铝集团的实践课上,包头十六中(包铝中学)的学生们了解企业科技创新转型的不易。“作为新一代青年,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肩负起重要的历史责任,不畏艰辛、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包头十六中初二二班学生范鹏瑞说。
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东河区教育局从整体上找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出台了《东河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与包头医学院共同设立了“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坊、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少先队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以优质课展播、技能技巧大赛、岗位大练兵等方式充分发挥思政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学习、实践研修、集体备课、一体化课例研究等,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先后组织参加自治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活动23次,组织区域内集体备课16次,参与教师累计7000余人次。
构建“大机制” 激发队伍生机活力
聚焦制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不会讲”“不善讲”“不愿讲”等难题,东河区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
“2023年,东河区3名教师的思政示范课被评为‘包头思政金课’,牛桥街小学、包八中成为东河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校,思政课中考成绩优秀率位于全市第一,公园路小学爱乐交响管弦乐团成为自治区首支举办专场交响音乐会的学校乐团,在首届‘聂耳杯’中国国际青少年管乐比赛中为国争光。”东河区教育局思政教育管理股负责人赵磊说。
为保障思政课有人讲、愿意讲、善于讲,东河区高标准落实思政课教师的各项待遇,将教师参与思政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质性贡献和影响作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绩效考核的指标,鼓励引导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思政一体化建设实践。同时,将一体化建设纳入政府教育督导、教育部门考核和中小学校党建考核范围,形成“党委带头抓,各部门共同抓,学校具体抓”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
建设“大课堂” 丰富思政育人载体
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伟绩,近日,牛桥街小学四年级一班41名少先队员走进王若飞纪念馆,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课。
“学生们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了解王若飞等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灵得到真实触动,加深对英雄的认同感。”牛桥街小学校长王焱介绍,学校充分利用王若飞纪念馆红色资源,挂牌包头市“王若飞小学”,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引导学生从高度、跨度、广度、速度、深度、温度六个方面了解包头的发展和变化,打造多元育人思政课。截至目前全校23个班级1032名学生受益。
近年来,东河区教育局突出“大思政课”观念,将思政课与东河区红色资源、文化资源、文旅资源、高校资源有机链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成果改革创新,形成一批符合不同学段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程体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包头医学院—东河区教育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组织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参与师生达到18万余人次,在全市形成工作典范。打造17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吸引东河区2万多名青少年注册成为讲解员并沉浸式学习参观。同道小学、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工业路一小、包四十中等学校联手东河区科技普及中心打造了“爱迪生俱乐部”“少年科创院”,多次在全国儿童发明大赛、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
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东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毛贵峰表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停滞缓步,更不能好高骛远。东河区教育局将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坚持以‘新东河大思政’品牌为牵引,持续抓好融会互通、协同育人,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构建东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记者:康璐;通讯员:袁碧霞;图/通讯员:蒋鹏飞;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