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面子”,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地下管网设施是城市的“里子”。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
2024年1月8日,人来人往的东河区西脑包大街上,几辆吸污车正在加紧作业。包头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东河维护队队长柴刚熟练地指挥着现场作业。“因为是主干道,我们必须抢时间。”柴刚熟练地打开井盖,根据水流速度和水位高低精准判断管道不畅的原因,立即组织人手展开疏通工作。柴刚告诉记者,主干线管道疏通工作最大的难点是施工带来的交通压力,因此在精准定位疏通点、迅速清掏堵塞物的同时,需要施工队跑出“加速度”。随着天色一点点变暗,路上的车辆明显增多,西脑包大街上的污水井内的污水流动顺畅起来,清掏出来的淤堵垃圾被运走,井内的水位明显下降。“这是我们连续第六天作业,共清掏垃圾20多立方米。”柴刚一边招呼队友们收拾装备撤离现场,一边再次巡查其他污水井水位情况。“工作了二十多年了,现在有了科技设备,我们人工清掏的工作量就减少了,否则这么冷的天施工真是困难。”
入冬以来,我市气温骤降,排水管道内油脂、杂物等极易沉积板结,导致部分管道堵塞严重。再加上春节临近,城市用水量明显增大,排放污水量也明显增多,许多杂物也会随着水流被排入排水管道,如果不及时进行疏通、清淤,污水流量过大时,很可能会导致污水外溢。包头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承担全市主城区1366公里雨污水管线维护工作。“我们这份工作越到节假日越忙,每次发生突发情况我们都需要到现场不间断作业,只为确保百姓正常生活。”柴刚说:“没有紧急疏通业务的时候,我们会加强对排水管网的养护管理,定期地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检查、疏通、维修及改造,只有做好日常维护,排水管网才能发挥其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主干线污水管线老化、负荷越来越严重,淤堵、破裂、渗漏等问题频发,污水跑冒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所长任鹏飞告诉记者,“对我们来说,在主干线施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靠传统的‘开膛破肚式’封闭修复,施工工期长、作业现场环境都不能达到市民群众的期盼以及文明城市创建对排水维护工作的高质量要求。”任鹏飞介绍说,从2022年开始,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非开挖管道修复方式,既大幅缩短了施工工期,又节约了工程造价。
技术的革新,使抢修工作提速。青山区文学道污水管线1994年建设投入使用,因为管道断裂导致路面出现大面积塌陷。由于文学道道路狭窄,不具备常规施工条件,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决定将非开挖静压短管置换技术应用到这一抢修工程中。“非开挖静压短管置换技术,是在道路不开挖的前提下,把断裂管道两端的两个相邻污水检查井联通,用移动泵车将污水引导至下游管线,在两个检查井间通过牵引、顶进方式,连接多个加厚PE材质短管,在破损管道内形成一条新的管道。”这项我市创新使用的工艺技术实现了与传统开挖修复及路面恢复工艺的融合,目前已形成一套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施工要求便捷化的抢修施工新工艺流程,具有施工场地小、交通影响小、施工工期短、安全系数高、管材寿命长、工程造价低等特点。
守护城市“动脉”安全,管网维护需要由“治理”走向“智理”。在去年阿吉奈道污水管道侧壁断裂抢修工程中,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还利用非开挖树脂加固修复工艺,仅用了5个小时就成功将破损管道修复。据任鹏飞介绍说,该项工艺区别于传统破路开挖,而是把探测机器人放到管道内,像人体照“胃镜”一样,发现管道“病灶”,把混合好的树脂紧固胶涂抹到玻璃钢纤维布上,再将玻璃钢纤维布缠绕在修复气囊上,送至需要修复处,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内衬层。
先进技术融合于传统工艺,在2023年的应急抢修项目中,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连续创造了民族东路污水管线3天完成45米DN500管线置换、新光东路污水管线4天完成60米DN500管线置换,并及时恢复路面通车的“新速度”,抢修工期较传统开挖修复缩短近80%,极大地减少了占道作业对道路交通和周边居民的影响,整体修复成本降幅超过50%,节约了大量的维护费用。
管道通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快速解决。翻开2023年的成绩单,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所共完成管线疏通130余公里,清掏雨水收水井28000座,整修检收水井650座,更换检查井盖等路面设施840套(个),排水设施故障应急抢修21项,修复各类型管线1050米,确保城市“血管”健康通畅,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了办实事的态度和温度。“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管网数据和巡视的信息化建设,增加和更新特种维护作业车辆设备,提升现代化设施维护作业能力,不断学习、吸收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科技手段提升全市主干线排水设施维护工作水平。”任鹏飞说。
(记者:李春燕;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