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包头

财经视点|苏建军:返乡兴业的新农人

别人是年轻时选择外出打工闯世界,而苏建军却在28岁时选择回老家创业。如今的苏建军仍旧喜欢奔波在大后山宽阔土地上的感觉,就像他一直未改的初心,始终眷恋着这片充满乡音、乡情的大地。

苏健军把打包好的蘑菇运往保鲜冷库。

眼下,固阳县银号镇水泉村进入最寒冷的季节,户外滴水成冰,满眼都是没化掉的白色积雪。1月8日一早,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建军还在村里的蘑菇大棚里忙碌着。

“一转眼回乡快12年了,我已经完全回归了乡村生活状态。哪怕周末也喜欢在村里待着,感觉充实、踏实!”40岁的苏建军憨笑着说。

从城里回来创业

别人是年轻时选择外出打工闯世界,有着大专学历、在鄂尔多斯一家企业做工程设计的苏建军却在28岁时选择回老家创业。

村民正在打包采摘好的黑平菇。

“为啥?图个啥呀?”经常有人问。2011年的春节,外出多年的苏建军回村陪父母过年。同样的乡亲,同样是过年,却是不一样的景象——没有了小时候的热闹,失去了农村该有的年味。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回乡创业兴业、为村里做事的念头。

2012年3月,做通了妻子的工作,辞去了单位职务,苏建军在村里一所废弃的学校里开始了回乡创业的征程。他从山东引进改良基础母羊200余只、种公羊3只开展养殖。创业初期还算顺利,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4月,他又带头创建了青禾源合作社。

然而,创业的艰辛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2014年羊肉行情急转直下,给合作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赔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为了维持合作社的运营,苏建军以62万元的价格忍痛卖掉了市区120平方米的楼房,才使得合作社渡过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合作社已经重新建设了20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为了将村里的农副产品和肉制品打入市场,2018年年底合作社投资30余万元在县城开设了260平方米的“佰信亿佳超市”,现在超市运营状况良好,每月营业额12万元,利润可观。

当选大学生村官

看着城里回来的小伙子有想法、肯实干,村里的老书记动了心。2012年村“两委”换届之时,老书记希望苏建军能够发挥特长到村“两委”工作。在大家的举荐下,苏建军成功当选村党支部委员,成为全镇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大学生村干部。

水泉村种植的黑平菇。

为改善办公环境、方便村民办事,他开始着手逐步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职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之后又先后设立了图书室、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还规划建设了村民休闲广场。

2013年,他积极申请为村里开通了3G无线网络覆盖,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为村委会带来现代化的办公方式。如今,村“两委”成员实现了手机、电脑网上办公、信息资料随时调阅、文件材料实时共享,大家转变了思路,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6年是水泉村新农村建设任务最重的一年。7个自然村的通村道路硬化、130多户的危房改造、近万平方米的危旧土房拆除、8000多吨的村内垃圾清理、50多亩的绿化以及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几乎同时开工。由于工程集中,县里的建筑材料供应紧缺,有的村民在建房中途还在停工等料。情急之下,苏建军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提前预订了60多万块砖,保证了村内工程顺利完工。

共富路上同奋斗

2018年底,在苏建军的带动下,水泉村第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年产1000吨饲料的饲料加工厂建成,仅一年多就实现了盈利5万多元。有了饲料加工厂,村里的肉羊养殖场也有了配套。

村民采摘蘑菇。

闲不下来的苏建军又看中了蘑菇种植。“项目谋划时就是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地少,坡地多还缺水,没法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种植蘑菇可以惠及全村大部分村民,同时还能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生产原料蘑菇菌棒的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链。”苏建军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村里引进了黑平菇品种。

如今已经是水泉村第四年种植蘑菇了。苏建军介绍,第一年种植是在马铃薯储窖里,他买了3000多个菌棒,逐步积累了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第二年菌棒被搬进了厂房,同时外出考察学习、请技术员,开始有了盈利。2023年水泉村在固阳县金山镇旧城村租下了几栋温室大棚种植蘑菇,引进了150万余元的设备,实现了自己制作菌棒,这项村集体项目今年规模扩大了,产量也增加了,蘑菇收益可以达到22万元。

水泉村的村民张永厚和妻子都在大棚里工作,老两口每月有八九千元收入,干活也不累。“在这里干活儿比自己种地强,收入高还不累。”这位61岁的老人已经熟悉了种植蘑菇的全流程,看到一朵朵黑平菇像花一样绽放,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苏建军说,下一步,他想继续扩大蘑菇种植规模,持续创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多渠道构建产销对接平台。

如今的苏建军仍旧喜欢奔波在大后山宽阔土地上的感觉,就像他一直未改的初心,始终眷恋着这片充满乡音、乡情的大地。

■记者手记

一场梦想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曾经,走出乡村是一代人逐梦的起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飞出山沟沟,到城市里去闯荡,苏建军的父母也曾如此思量。

大批从农村走出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城市里求学、就业、创业,家乡逐渐成了“空巢”。乡村振兴的号角,呼唤游子回家乡建设家乡。

80后的苏建军,抓住了机遇,回到了家乡,带火了特色产业,也带动了一方百姓增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农村大有可为,农村有着广阔的舞台。

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采访中,苏建军提到:“我很幸运,在家乡找到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苏建军回到家乡,用知识和热爱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给他以出彩的人生。如今,在家乡闯出一番事业的苏建军留在乡村、建设家乡,也扎根田野、回报家乡。不难发现,乡村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之间是一场“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勤思考、能吃苦、肯付出,梦想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

(文/图 记者:李楷谨;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