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家央媒走进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一线。
记者正在拍摄企业生产线。
12月14日—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10余家央媒走进包头,开展“央媒看包头”集中采访活动,通过座谈和实地采访,感受我市发展的新气象。
风雪突袭,而记者们的热情却不减。两天的时间里,央媒记者先后深入我市“夹心房”改造工程专班工作场地、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金蒙汇通公司、包头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稀土交易所、内蒙古稀奥科贮氧合金有限公司以及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近距离了解包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夹心房”改造工程作为我市主题教育解难题办实事的标志性工作,受到央媒记者的关注。在我市“夹心房”改造工作专班工作场地,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夹心房”改造情况,随后带领央媒记者入户采访部分已安置过渡房居民。
“政府补贴改造‘夹心房’,政策出台不久后我们就搬离了居住了30多年的‘夹心房’,住进了暖和舒适的安置过渡房,今年能在楼房里过一个暖冬,明年我们就能搬进自己的新楼房了,想想就开心。”家住青山区科学路街道鹿景苑的居民逯小乐向央媒记者说起“夹心房”改造就乐得合不拢嘴,这份快乐也感染了现场的记者们。
“深入现场了解了‘夹心房’改造工程的进展情况,亲眼看到‘夹心房’拆除前后鲜明的对比,也采访了之前住在‘夹心房’里面的老百姓,看到他们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搬到了安置过渡房,更令人期待的是,在明年下一个冬天来临之前,他们就可以搬进属于自己的房子里,真心替他们感到高兴。这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包头市为老百姓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好事,真心为包头点赞。”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安路蒙说。
在了解完“夹心房”改造工程后,记者们将目光投向“两个稀土基地”的建设。在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关于金力永磁绿色产业链的介绍吸引了央媒记者们的目光,大家饶有兴致地围着公司负责人不时提问,并不停用笔和镜头记录亮点。在包头市金蒙汇通新材料公司,记者们参观了稀土抛光粉生产车间,车间内先进的生产设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座谈会上,记者们进一步详细了解我市“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包头的信心与决心。
随着采访线路延伸,这一感受更加深刻。包头稀土交易所自主研发的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展示、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稀土产业大数据平台引发了记者们的兴趣;内蒙古稀奥科贮氢合金有限公司的氢燃料助力车向记者们展示了我市在氢能产业领域发展的新成果……一路“亮点”让记者们兴奋不已。
“这次采访,我感受到了包头打造‘两个稀土基地’的强劲势头,我会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下这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瞬间。”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记者苗阳多次来包头采访,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再次来到包头,她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不一样的领域,带给央媒记者不一样的惊喜。在包头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们走进生产车间参观光伏组件生产流程,讲解人员认真介绍,大家边听边看,并不时提问;在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多款新能源重卡车十分吸睛,记者们就新能源重卡的应用场景、市场前景等情况进行提问,公司相关负责人一一详细解答;在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数台大型机械来回作业,公司为风电行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风电齿轮箱,用“小齿轮”驱动大风车,转出绿色发展新动能……包头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记者们不禁感叹连连。
一路走一路看,沿着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包头形象的采访路线,记者们对包头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夹心房’改造到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从光伏风电到新能源装备产业,一路走来特别震撼,后续我们会继续关注包头的经济发展,挖掘更多的亮点,讲好包头的发展故事。”经济日报内蒙古记者站记者余健说。
(文/记者:崔妍;图/记者:贾荣;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