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党参等9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经安全性评估及试点生产经营,将黄芪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这意味着,“固阳黄芪”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润植丰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展示高品质有机黄芪。
固阳县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阴山北麓,年均气温低、降水少,农作物广种薄收。但其独特的高原地貌和凉爽气候,恰好适宜黄芪生长,采集种植黄芪的历史悠久,有“正北黄芪之乡”的称号。
然而固阳黄芪品质虽好,但长期以来仅作为中药材被世人食用,难以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极大程度限制了固阳黄芪产业的深度发展。可以说,入选“药食同源”一直以来是固阳人的期待,为此,固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进行了长期的争取工作,2022年4月,固阳县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批复,作为自治区首家试点地区,开展黄芪“药食同源”试点工作,2023年11月,黄芪成功列入“药食同源”目录。
固阳县黄芪采收现场(秦丹摄)
“黄芪列入目录无疑将推动固阳黄芪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固阳黄芪定会因此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固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杜守仁说。
近年来,固阳县高度重视黄芪产业发展,深挖黄芪发展潜力,持续加大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正北芪”品牌。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提出,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这些利好信息,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干劲儿谋发展。”固阳县农牧局副局长张彩霞表示,2023年固阳黄芪种植面积达11.2万亩,为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黄芪面积最大的县,占到全国黄芪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凭借科学种植模式,固阳县的黄芪种植面积快速扩大,种植合作社和农户也从原来的500多家增加到1200多家,走出一条规模化种植的新路子。
随着黄芪成功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固阳县聚力做大黄芪产业,从育种技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等方面入手,推动小药材向大产业转变,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
在固阳县道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晾晒场上的黄芪垛散发着中药材独有的清香,一捆捆打包好的黄芪等待装车,将被送往全国各地。合作社负责人范文宏介绍,合作社每年会和种植户签订标准化种植订单,提供种苗和有机肥,并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系列团体标准进行监管,吸引了多家国内知名药企。在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标准化种植。
固阳县种植的黄芪
与此同时,黄芪就地加工也大量兴起。在下湿壕镇前白菜村的中药材切片车间,机器轰鸣声中,一根根黄芪正被处理成椭圆形切片。“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方式,1公斤黄芪能卖到100元,经济效益大大提升。”村支书王剑峰说。
固阳县农牧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牛耀光告诉记者,固阳县打造了以黄芪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多家黄芪深加工企业已经入驻,部分企业即将迎来试生产。“目前,固阳黄芪种植年亩产收益1500元到2500元,黄芪育苗年亩产收益2500元到4000元,每年季节性务工人均收入可达万元,精深加工产业带动稳定用工年收入可达8万元/人-9万元/人。黄芪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固阳县委书记姚俊杰表示,固阳县将用足用好“药食同源”政策,充分发挥黄芪品质优势和品牌效应,坚持以高品质黄芪种植为基础,以黄芪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加快推动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固阳及周边地区黄芪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力争“十四五”末全县黄芪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一“芪”富农。
(文/记者:李楷谨;通讯员:秦丹;图/记者 李楷谨;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王雪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