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破难题 办实事 促发展|在为民服务中切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既是主题教育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要求,也是主题教育得人心、聚民心的有效保证。全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为重要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建立民生事项清单,实打实地拿出了一批解决问题的有力举措,在为民服务中切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从即日起,市委主题教育办公室在“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专栏分批亮晒各地区部门单位主题教育“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的做法成效,着力把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解决好、办扎实,切实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适老化微改造 让老人更安居——昆区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昆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抓发展与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将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列为全区“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项目之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304户居民进行了免费的适老化改造,同时为老人提供“一站式”上门服务,在为民服务中切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慢慢展开,放在楼梯上,十几秒两个简易的移动坡道就搭建好了。家住昆区黄河街道友谊十九小区的武培峰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小小的设计,却实实在在帮我解决了大难题。”武培峰的父亲因为脑梗导致行动不便已经有11年了,以前为了出门把家里的门板卸了一个搭在楼梯上,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有这个坡道一个人就能从家里直接推我爸出去了,能折叠能手提,特别方便。”

通过摸底排查、宣传引导,昆区对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家庭进行需求评估和精心设计,提供了“一户一策”的设施改造和辅具配备等“清单式、定制化”改造服务,对老年人家庭的地面、卧室、如厕洗浴设备、老年用品配置等方面进行“量身定制”改造,增强了老人居家安全感。

卧室床边安装了起身扶手、马桶两边的防滑扶手、卫生间的防滑垫……这是家住恒基景苑的刘金启家“微改造”后的模样。“从心里高兴,政府给我办了件最好的事儿,办到我心里去了。生活很方便,安心多了。”看着家里的一系列“新事物”刘金启感慨道。今年77岁的刘金启是特困空巢老人,因为腿脚不便,他的起身、洗浴、如厕都成了问题。这样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对刘金启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适老化改造施工队为其量身打造了起床辅助器、沐浴椅、床边护栏等,一系列“微改造”满是暖心的细节。

改造一小步,幸福生活一大步。屈亚玮也是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受益人”,免费送上门的电动轮椅也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动力。因为患有小儿麻痹,屈亚玮出门买趟菜都十分不容易:“我原先有个手摇的轮椅,有点坡就费劲,就得有人跟着推,今年民政局给我送来了电动轮椅,轻松多了,一摁就能走了。”现在电动轮椅成了屈亚玮的“双腿”,也让她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下一步,昆区将持续聚焦老年人需求,持续推动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智慧养老”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让老年人渐渐从“养老”走向“享老”,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好,在“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中彰显主题教育成效。

“口袋公园”解决“幸福大事”——青山区口袋公园建设项目

在包头市青山区文化路与民主路东南角交汇之地的一处1700多平方米的公共绿地,现在已经成为了居民打卡休闲的“小憩”之处,老年人在避雨遮阳的“大伞”下快乐地打扑克、下象棋、朗诵诗歌;年轻人在休闲长椅上谈天说地;孩子们在平整的草坪边玩耍嬉戏。一片祥和,尽享悠闲。这就是包头市青山区为满足居民对“开窗见绿、出门游园”需求而打造的“口袋公园”,也是今年青山区主题教育“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10个项目之一。

同样的“口袋公园”还建设在青山区文化路与民主路路口的东北角、西北角,这里从前是内蒙古一机集团退休职工集中活动的地方,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老年人组队在这里进行娱乐休闲活动。青山区通过到居民群众中征求意见建议时发现,这个老旧活动场地卫生差、管理难度大,居民们打扑克、下象棋只能自带小桌、板凳;没有遮阳挡雨处,天气不好的时候,居民只能在房檐下躲避。

面对这些问题,由青山区住建局牵头,多次召开协调会,最终确定在文化路与民主路十字路口的三面空地,建设成以“魅力青山、活力青山、和谐青山”为主题的特色“口袋公园”:东南角比较安静,就以“尽享时光”为主题,放置大量长椅供居民闲坐休息;东北角群众聚集多,就以“娱乐时光”为主题,设置了石桌石椅、巨型大伞,方便居民打扑克、下象棋等娱乐使用;西北角比较空旷,就以“健康时光”为主题,设置了健身器材、健康步道等设施,方便居民锻炼身体。

“口袋公园”建成了,居民乐开了花。王大爷说:“我们这些老年人退休后的娱乐也就是个打打扑克、聊聊天,回忆一下我们年轻时在厂里工作的时光。只有坐在这个地方打扑克、聊天才最有味道,因为这里见证了青山区的变化,见证了兵工企业的变化,见证了我们的变化,现在给我们建了公园,我们觉得特别开心,坐在这儿看孙子、打扑克、聊着天,日子是最舒心、幸福的。”

青山区2023年计划建设改造21处“口袋公园”,其中包含青山区赛八小区、口岸小区、鹿景苑小区等14个小区的“口袋公园”建设。青山区将通过合理规划,围绕各小区居民年龄结构、工作类别、住户需求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小区功能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感。

近年来,青山区把城市建设“口袋公园”作为工作重点,本着“300米见园、500米见景”的理念,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手法实施城市精细化建设,将城市空闲土地、道路节点、街角无功能绿地等全面提升,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游玩休憩的好去处,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截至目前,青山区建设完成25个“口袋公园”和3个市级“口袋公园”。小小的“口袋公园”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生动体现。通过建设“口袋公园”,实现了居民在小区里逛公园的愿望,实现了从点滴小事上解决居民“幸福大事”。

党建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东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走进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在笔直的柏油马路两侧,整洁舒心的民居点缀在山水间,丰富多彩的景观小品与绚丽多彩的文明彩绘墙随处可见,漫步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游,一幅美丽村居图跃然眼前。

“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观,每天都有人打扫,路面全硬化了,就连污水也不用每天往外倒了,跟城里的楼房没啥区别……”什大股村的村民王龙说,“现在,村里的绿色越来越浓了,活动场所多了,村子也越来越美了。”

不仅是什大股村,东河区每一个村子的村容村貌都在发生着喜人变化。为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东河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为“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民生项目,通过污水治理、环境卫生整治、公厕改造等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成色。

组建村庄环卫保洁队伍200余人、全年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73万余吨、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00万元……每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东河区充分挖掘各村基层党组织特色优势,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在率先垂范、资金筹措、宣传引导等方面作用,构建起“县级领导包镇、乡科级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网格、党员包户”的五级工作联动机制,大力实施“街巷网格长”“农户门前三包”“垃圾日产日清”等环卫制度,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收、储、运处理体系,让“蓝天碧水净土”常伴村民身边。

这些民生工程质量达不达标?保洁设施有没有人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长效治理还是一阵风?面对村民的担忧,东河区建立全程跟踪监管体系,严格施工流程,在项目的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审计等阶段,各相关部门严格履行行业法律法规和施工规范,确保项目建前有审批、过程有监管、验收有结果、建后有管护,同时制定出台《东河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公共设施管理维护考核评比办法》,建立“日抽查、周通报、季评比”机制,以定期、专项、一线督查的方式对村庄清洁行动进行综合考评,奖优罚劣,确保每一个民生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更要“里子”。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东河区还采取“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融合,以“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工作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庭院内外环境整治、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村里还持续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身边的模范、熟悉的榜样教育广大村民从小家做起、从小事改起,使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营造了“家家户户齐上阵、全面参与共治理”的浓厚氛围。

如今,东河区已为全区各村铺设完成污水管网11300余米,修建检查井302座、化粪池2座,修复混凝土路面10041.69平方米,实施农村水冲户厕改造建设100户,全年累计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0.9万余吨,清理村内水塘22口、清理村内沟渠16.7公里……幸福的账单正承载着幸福的希望,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一条管线连接起千家万户幸福生活——九原区麻池镇农大新村人居饮水及污水管网新建项目

近日,在九原区麻池镇农大新村,一项建设工程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总投资657万元的生活饮水及污水管网新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包含道路工程、6159米的污水管网铺设工程,4309米的给水管网铺设工程及其他配套设施工程,项目预计本月底建成。

据了解,之前农大新村只有饮水管网,而且已经使用30年之久,破损老化严重,村民的供水需求时常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污水管网,村民生活污水排放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和村内的环境卫生。针对这一村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九原区启动实施了生活饮水和污水管网新建工程,作为主题教育“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重点民生项目,全力推动解决。

为保证项目工程顺利实施,由包村领导、包村干部牵头,联合村“两委”干部、网格员、设计单位、测绘单位组成的勘测小组全面下沉巷道一线,排查走访村民群众征求意见建议,摸清摸透地下管道分布走向,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奠定了坚实的现场基础。

面对农大新村地势落差小、管网铺设施工难度大这一客观难题,九原区研判拿出最优治理方案。对于落差小的,顺势而“为”,适当调整走向。对于巷道窄作业面小的,挖沟渠,长顶管,采取精细化作业。在工程建设当中,麻池镇始终坚持量质并重,瞄准“百年工程”的建设目标,把群众的需求摆在首位,按照“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和“一次建设、长久使用”的要求,把质量和安全管理贯穿于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监督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九原区麻池镇人大主席杜君说:“比如有的线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高,经常有水渗透出来影响施工。我们就反复勘测,再重新调整设计线路。还有的地下管网情况复杂,经常和其他地区的管网有交叉,我们就及时对接相关地区,弄清楚管网走向,确保我们的管道顺利接入主管网,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这一过程中,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网格员队伍发挥主人翁作用,聚在一线现场调度,化身“草根监理”,在施工中轮流监督工程质量、进度,努力使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

如今,伴随着这项工程的实施,村里不少村民也开始翻新修建自家房屋。李大爷指着家里新买的坐便器和热水器,满脸期待地说:“以前一到夏天村里用水量一大,就经常没水。而且没有污水管道,上厕所、洗澡、洗菜都很不方便。这下管道修好了,我们就能在家里安上热水器、坐便器,方便多了。”

近年来,九原区始终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作为关系乡村发展的关键一步,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接下来,九原区将坚持点面结合、示范引领、全域推进,整合全区乡村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历史文旅资源,努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村庄绿化项目等,全力构建“全村美丽、全域整洁、乡村文明”新形象。

聚焦急难愁盼 解决用水难题——石拐区五当召镇缸房地村幸福大院供水项目

“感谢领导们的关心,我们吃水困难的问题终于能彻底解决了。”五当召镇缸房地村村民刘占喜紧握办事人员的手激动地说。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石拐区坚持把“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作为以学促干的重要抓手,把“学思想”的理论收获转化为“重实践”的具体行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调查研究与为民办事结合起来,一体推进。

缸房地村幸福大院位于石拐区五当召镇北5公里处的缸房地新村,2016年建成后,院内居住着来自全石拐区7个行政村300余户60岁以上老人。缸房地村幸福大院现有人饮水源为化工厂大口井,经输水管道送至村东北角的高位水池,再自流配水至缸房地村幸福大院用户。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化工厂大口井出水量不足,尤其在用水量较高的夏秋季节,无法满足村民基本饮水、用水需求,存在季节性缺水现象。虽缺水期间五当召镇积极组织水车逐户保障用水,但也存在着部分老人无法担水等困难,幸福大院饮水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为彻底解决缸房地村幸福大院缺水问题,保障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石拐区提前谋划实施缸房地村幸福大院人饮应急水源工程项目。经前期考察调研、征求水利专家意见等过程,农牧局等相关单位多次对接,将该项目列为区级民生实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投资90万元,建设水源井1眼、100吨蓄水池一座,铺设管线3.5公里以上。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石拐区将该项目作为“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重点项目加力推进,专人进行督办,紧盯项目进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施工70%,预计在11月底前全部施工完毕。

五当召镇缸房地村将持续加快人饮应急水源工程施工,尽快完成管网铺设、维修、改造、调试,严把工程质量关,全力保障村民生活用水;将健全人饮水源管理长效机制,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做到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彻底解决缸房地村幸福大院300余户600余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改善村民的饮水质量,让村民们喝上“安全水”,用上“放心水”,让村民的生活不断发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可喜变化,做到真心听民声、多方汇民智、倾力解民忧,使缸房地村幸福大院人饮应急水源工程真正成为一项保民生、得民心的惠民工程。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王雪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