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环卫工人,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暖心指数;环卫作业向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为环卫工人“减负”,也是城市智慧化的一种体现。
守护城市清洁 工作不打烊
年近六旬的张香贵是达茂旗百灵庙步行街公共厕所的保洁员,从事环卫工作已有18年。每天早上六点,张香贵就要对公厕进行冲洗、打扫和消毒,并采取“一进一出”跟踪打扫的做法,公厕环境始终干干净净。
“自从她来保洁这个公厕后,公厕环境卫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公厕门损坏了,她都能给修理好。”家住在步行街附近的刘大爷说。
2018年,李广忠开始从事环卫工作,主要负责达茂旗乌力吉陶海文化街的垃圾清扫工作。每天早上6点之前李广忠就已经到岗,先清扫街道,将垃圾收集到沿街的垃圾桶里,等待垃圾转运车集中清运。这个季节落叶太多,为了不耽误转运车过来收垃圾,李广忠每天不到5点半就上岗了。
“为了上班方便,我和老伴在附近租了一间房。”李广忠说。早晨的清扫结束后,他回家简单吃两口早饭,就立刻回到岗位巡街保洁。除了道路两侧的垃圾需要及时清扫外,绿化带也要保持干净,路段区域内的垃圾箱、护栏等也需要每天清洁维护。一天下来,像弯腰清扫、捡垃圾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上千次。
李广忠说,子女也让他在家享清福,但是他闲不住,环卫工作既能锻炼身体,打发时间,又可以增加收入。李广忠很喜欢环卫工作,每次看到干净的垃圾桶和地面,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他干活很仔细,砖石沿、花坛都清理得特别干净,甚至地上粘贴着的宣传单,他都要弯下腰用手去抠。“虽然是脏活、累活,但总得有人干吧。”
达茂旗有200余名像李广忠这样的环卫工人,按工种大体可分为清扫工、驾驶员、清运工、公厕管理员、转运站管理员等,平均年龄50多岁。为实现对环卫工人的全方位关爱,达茂旗建立起“环卫工驿站”,组织评优评先、技能大赛来提升环卫工人们的职业技能和荣誉感,让环卫工人工作、生活得有体面、有尊严。
“关爱环卫工人,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暖心指数。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身边做起,将尊重和善待环卫工人的举措落到具体行动中,共同尊重和珍惜环卫成果,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为环卫工人传递更多敬意和城市温情。”达茂旗住建局副局长城管大队大队长马永明说。
科技加持 提升清扫效率
保利环境服务(广东)有限公司达茂旗分公司负责对达茂旗31座公厕、25条主次道路以及13处公园广场进行环卫保洁和园林管护,每天需要处理的生活垃圾有42吨,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光靠扫把扫、铲子铲的作业模式,效率很低。近日,该公司购置了压缩车3辆、洒水车2辆、机扫车2辆、除雪车1辆,增添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备,增设垃圾分类亭147组、四分类垃圾桶800个、果皮箱56个,对垃圾归集、运输、转运、处置以及垃圾治理等环卫设备实现提档升级。
董红是一名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环卫工人,她见证了环卫工具和作业模式的升级。她告诉记者,他们用各种工具对付不同的污渍:铲刀铲小广告和地上的口香糖,钳子用来捡绿化带中的垃圾,还有喷壶和抹布以及各种除味消杀剂等。“我们这些工具结合了‘喷、刷、擦、铲、扫、刮’等多种作业手法,既实用又高效。”董红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的作业工具。“环卫工人手中的小工具越来越多,标志着环卫工作精细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保利环境服务(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崇忠义说。
除了环卫工人手中精细化的小工具, 董红和同事们也有了能在路上跑的“大家伙”。“现在有了机扫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比我们之前只靠扫把、铲子效率高多了。”她说。
据崇忠义介绍,由于环卫工人们普遍年龄偏大,如果充分利用机械作业,既能有效为人工作业减负,还可以预防工人路面作业的风险。“比如机扫车集洒水、扫地、吸尘于一体,原来1公里的作业量,可能需要很多的人力与物力,现在使用机扫车,人机共同协作,很快就能完工,缩短了环卫工人的作业时间,而且道路被打扫得更加干净。”在该公司的努力下,如今,达茂旗环卫行业向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环卫工人从“拿扫把”到“握方向盘”,作业模式逐渐转变为“人机结合,机器为主,人工为辅”。机器在环卫作业中的应用程度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不仅为环卫工人“减负”,也是城市智慧化进程的一种体现。
(记者:樊佳疑;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王雪仙)
请输入验证码